小市鎮

小市鎮

小市鎮位於懷寧縣西部,皖水中游。面積52.23平方公里,人口2.5萬,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古稱“小吏港”又名“焦吏港”,舊志載“以漢廬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漢代就有其址,是東漢著名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

基本信息

小市鎮鄉鎮一角
小市鎮位於懷寧縣西部,皖水中游。面積52.23平方公里,人口2.5萬,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古稱“小吏港”又名“焦吏港”,舊志載“以漢廬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漢代就有其址,是東漢著名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

鄉鎮概況

小市鎮區位優越,交通便捷,318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安慶民航機場、長江舫運碼頭50km,距天柱山火車站僅5km,自古以來就是商賈雲集、商貿繁榮的古老商埠、皖西南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小市毗鄰潛山縣城,滬蓉高速公路高界管

小市鎮竹編工藝
理處、車軸寺收費所座落鎮區,是外地遊客到天柱山旅遊的必經之地,交通區位十分優越。同時,小市主動積極接納潛山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地緣輻射,著力開發車軸寺工業小區,爭創經濟發展新優勢。
小市是農業大鎮。小市鎮可耕作土地面積1708.5公頃,是懷寧縣產糧大鎮,素有“糧倉”之美譽,且盛產竹、油、茶等多種經濟作物。鄉鎮企業近百家,以建材、糧、油、棉、木加工錫為主,具有一定的規模。竹編工藝素享盛名,小市“舒席”暢銷全國。
小市是文化名鎮。境內歷史人文景觀眾多,孔雀東南飛文化園、焦劉合葬墓、孔雀台、“小市安徽龜”化石出土點——王家山新石器遺址、清乾隆年間純種洛陽牡丹園等知名景點,使古老集鎮大放異彩。
小市是正在崛起的經濟重鎮。堅持外向帶動、旅遊興鎮、工業強鎮戰略,充分發揮交通便捷的區位優勢、物產豐饒的資源優勢、歷史悠久的人文優勢和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優勢,做大旅遊產業,做優特色農業,做強支柱企業,把小市建設成文明富裕的經濟強鎮。
小市鎮搶抓糧食價格上漲趨緩的時機,積極幫助新開張的為民米廠多渠道籌集流動資金,不僅確保了新上大米生產線滿負荷生產,剛引進的再生維生素大米設備也安裝調試就緒,小市鎮項目工作呈現出強勁的勢頭。
小市鎮充分發揮緊鄰國道、高速公路的優越區位條件,依託車軸寺工業園區大力整合有效資源,最佳化發展環境,堅持大小項目齊抓、外引內激互動、新上技改並重,2007年,鼓勵落戶園區從事脫水蔬菜加工的小吏港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滾動創業,利用節餘場地與福建客商共同投資1000萬元新上建築模板項目;積極支持本鎮官橋窯廠回響國家產業政策,投資170萬元新上空心磚項目生產線。小市鎮9個新上項目中有6項全面投產,3項大部建成,完成投資8700萬元。

地方特產

枇杷,是中國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更多信息搜尋枇杷樹基地,秋日養蕾,冬季開花,春來結子,夏初成熟,承四時之雨露,為“果中獨備四時之氣者”;其果肉柔軟多汁,酸甜適度,味道鮮美,被譽為“果中之皇”。枇杷不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有很高的保健價值《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能潤五臟,滋心肺”,中醫傳統認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潤肺、清熱健胃之功效。而現代醫學更證明,枇杷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苦杏仁

小市鎮中華鱘
甙和白蘆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質。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生活於中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皮可製革;鰾稱為“鰉魚肚”,含有豐富的膠質,可配製上等漆料,並可入藥;肉味道鮮美;脊椎骨、鼻骨等均為上等佳肴,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
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在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黃鱔肉嫩味鮮。營養價值甚高。鱔魚中含有豐富的DHA和卵磷脂,它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它所含的特種物質“鱔魚素”,能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對糖尿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極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鱔魚含有的維生素A量高得驚人。維生素A可以增進視力,促進皮膜的新陳代謝。

基礎設施建設

小市鎮水、陸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特別是小市鎮的皮蛋加工和禽蛋交易,更是頗有名氣,在小城鎮建設中,充分

小市鎮水泥硬化
考慮自身特色和優勢條件,以蛋品交易市場建設為龍頭把小市鎮打造成湘南地區較大的一個禽蛋物流集散中心,以帶動小市鎮其他產業的振興和發展。小市鎮以城鎮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修通硬化商業街3000米,建成了鄉鎮第一個自來水廠,建成了35萬伏變電站
小市鎮在小城鎮建設中,加強城鎮化建設,領導重視,高標準、高起點地搞好規劃,分步抓實施,加強土地管理,依法依規督促按規劃實施,把小城鎮建設同治理農村髒、亂、差結合起來,使農村面貌發生明顯改觀,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讓廣農農村民眾能夠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小市鎮黨委、政府回響國家鄉村公路建設號召,搶抓機遇,在小市鎮再掀公路建設大會戰熱潮。小市鎮有夏柏、新建、雲豐、東白等10個村先後發動民眾自籌資金,對本村公路進行了了水泥硬化,小市鎮村級公路硬化里程達到26.9公里,還有大新、袁益、雙通等村籌備資金硬化村級道路里程約14公里。

鄉鎮傳奇

小市鎮不大,鎮內有一條逼窄的老街,街上是光滑的石板路,兩旁房屋青磚黑瓦,飛檐翹角,古風猶存。在鎮東不遠處有個叫劉家山的地方,相傳就是劉蘭芝的故里。焦仲卿的家鄉在今安徽省潛山縣梅城鎮焦家畈,與劉蘭芝

小市鎮孔雀東南飛
家鄉隔皖水相望,相距只有十多里路程。
當地傳說,焦仲卿的母親叫焦八叉,脾氣兇悍。焦仲卿有個小妹叫焦月英,詩中曾提到過她,叫她“小姑”。這個小姑聰明能幹,人稱“能小姑”。劉蘭芝、焦仲卿雙雙殉情後,焦母痛悔萬分,無地自容。只有焦月英深明大義,出面主持喪事,將兄嫂合葬。後來,人們便將這座合葬墓稱作“孔雀墳”。孔雀墳現在還在,位於懷寧縣小市鎮老街東側一座叫烏龜墩的小山崗上。這座小山崗叫花山,也就是“華山”,《孔雀東南飛》中說:“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這座孔雀墳還保存得相當好,墓前有古青磚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節和臘月都有大批民眾到此焚香祭祀。但解放以後,這座墳被毀掉了。到了八十年代,懷寧縣人民政府對墳墓進行了修繕,面貌為之一新。墓基由塊石砌成,墓前豎白色大理石墓碑,高約1米,上刻“漢焦仲卿、劉蘭芝之墓”九字,古樸大方。碑的上方還雕刻著一對美麗的孔雀,象徵著他們的忠貞愛情。
在懷寧縣小市鎮北側下街,有一處著名古蹟叫孔雀台,是後人紀念劉蘭芝、焦仲卿而修建的。台始建於唐代,初為土台。元時在台上搭竹棚,明永樂年間改為磚木結構舞台,清末曾擴建。孔雀台是當地人世世代代演唱劉焦愛情悲劇的戲台,據說每逢正月,都要在這裡不分晝夜連唱三天大戲,熱鬧非凡。孔雀台原來呈“凸”字形,占地100餘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上為舞台,廊殿式屋頂,飛檐翹角,每層有斗拱,雕樑畫棟,氣宇軒昂。但這座珍貴的建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掉了,已不復存在。現在只剩一座土台,猶自巍然屹立,仿佛在向人們述說著昔日的輝煌。
小市鎮另有相公廟蘭芝橋等古蹟,也和焦仲卿、劉蘭芝有關。

再現民俗風情

東漢著名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懷寧縣小市鎮《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迎來了第一批遊客:安慶市區和大龍山鎮的幾位“驢友”結伴而行,來此感受千年以前的市井生活。

小市,經千百年長詩古韻的浸潤穿梭,積澱下深邃豐厚的歷史文化。鎮黨委政府經過多次研討和多方論證,明確了走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思路。小市鎮動用大量的人力、財力,廣泛徵集相關的民間傳說和趣聞軼事,收集散落民間的文史資料,對焦劉合葬墓、望雀亭、月亮塘、蘭芝橋等景點進行修復,籌資建設了文化園濃縮區,興修了門樓、長詩碑廊和陳列館,恢復了永鎮寺,復建了孔雀台。自2006月份起,總投資3000萬元、占地128畝、共有84

小市鎮影視基地
個仿漢建築的《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正式破土動工。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施工,場景建設工程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包括綠化、水電等配套設施建設在內的裝飾工程的施工。

為進一步深度挖掘“孔雀東南飛”的文化底蘊和旅遊資源,在影視基地建成後,小市鎮還將對這一文化旅遊景點進行全面開發,即以影視基地為主體建設文化產業區;以永鎮寺、古戲台等景點和河濱浴場為主建設休閒娛樂區;結合新農村建設,籌資興建1000戶以上的仿漢建築,打造康居家園,並以此為依託,再現漢代民俗風情,發展商貿服務區。

千年古鎮再現古韻,也迎來了發展的新天地。在通往影視基地的路口,小市鎮的居民夏良峰這幾天正在指揮著幾個工匠對自家的樓房進行著改造,“裡面的影視基地就要竣工了,聽說這個月28號攝製組就要過來拍電視劇了,攝製完成後將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及全國各電視台播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