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貧血的分類

(--)正細胞性貧血MCV、MCH和MCHC均正常。 (三)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四)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由於 貧血 的病因和發病原理多種多樣,因此,迄今尚無一個既能闡明病因與發病原理,又能指導臨床的統一分類法。目前一般採用形態分類和病因分類。
一、形態分類  這種分類的基礎是根據紅細胞平均容積(MCV,正常值80~94立方微米),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正常值27~32微微克)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正常值32~38克/分升紅細胞)的測定結果而將貧血分為四類:
(一)大細胞性貧血  MCV>94立方微米,MCH為>32微微克,MCHC正常。屬於此類貧血者有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正細胞性貧血 MCV、MCH和MCHC均正常。此類貧血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失血後貧血
(三)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MCV為<80立方微米,MCH小於正常,MCHC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腎臟疾病所致的貧血屬於此類。
(四)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MCV<80立方微米,MCH為12~20微微克,MCHC<30克/分升。此類貧血見於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
二、病因分類法
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進行分類,故對診斷和治療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造成貧血的原因是由於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二者不平衡所致,據此將貧血分為失血性,溶血性和造血不良三類:
(一)失血性
1.急性失血  如創傷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
2.慢性失血  如潰瘍病、鉤蟲病、腸息肉等。
(二)溶血性
1.紅細胞內的異常(內因性)
(1)紅細胞膜缺陷  如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症、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症
(2)紅細胞酶缺陷  如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等。
(3)血紅蛋白合成與結構異常  如地中海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等。
2、紅細胞外異常(外因性)
(1)免疫因素  存在有破壞紅細胞的抗體,如新生兒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藥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
(2)感染因素  因細菌的溶血素或瘧原蟲等對紅細胞的破壞。
(3)化學物理因素  如苯、鉛、砷、蛇毒、燒傷等可直接破壞紅細胞。
(4)其他 如脾功能亢進。
(三) 造血不良
1.缺乏造血物質  缺鐵性貧血,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2.骨髓抑制  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惡性腫瘤,血液病等。
以上兩種分類法各有其優缺點,目前國內外多採用病因分類法。由於形態分類可用於推斷病因,對病因診斷起輔助作用。因此,可互相補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