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胎黃推拿

胎黃是指與胎稟有關的一種以患兒皮膚,雙目發黃為特徵的新生兒病症。病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胎疸候》:“小兒在胎,其母髒氣有熱,熏蒸於胎,至生下小兒,體皆黃,謂之胎疸也。”元代《活幼心書》始稱“胎黃”。

概述

胎黃是指與胎稟有關的一種以患兒皮膚,雙目發黃為特徵的新生兒病症。病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胎疸候》:“小兒在胎,其母髒氣有熱,熏蒸於胎,至生下小兒,體皆黃,謂之胎疸也。”元代《活幼心書》始稱“胎黃”。西醫稱為新生兒黃疸,有生理與病理之分。60%以上新生兒都會在1周內出現黃疸,而80%的早產兒出現黃疸的時間提前,程度加深。

病因病機

胎毒內蘊是胎黃的基本病機。孕母濕盛或濕毒遺於胎兒,或生產時感受濕熱致新生兒體內濕熱毒邪深重。濕阻氣機,熱邪蒸迫,膽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膚而成黃疸。如熱重於濕形成陽黃,濕重於熱形成陰黃。陽黃黃色鮮明如橘皮,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燻。若熱毒熾盛,黃疸可迅速加深,引發神昏、抽搐之危象。若寒濕凝滯,黃疸將遷延難愈,致脅下結塊,肝脾損傷。

診斷

(一)診斷要點(病理性黃疸)
1.黃疸出現時間不規律。可出現早(出生24小時內),發展快,黃色深;可出現遲,持續不退,日漸加重。可伴肝脾腫大,大便灰白色,或其他症狀。
2.血清膽紅素顯著井高,足月兒高於205ymol/L,早產兒高於257p.mol/L。或血清膽紅素每日增加超過85p4mol/L。尿膽紅素陽性。
3.母子血型測定,對因ABO或Rh血型不合的溶血性黃疸診斷有意義。肝功能正常或不正常。
(二)鑑別診斷
生理性黃疸:多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稍長),但一般情況好,偶有食欲不振,無其他臨床症狀。

治療

(一)治法
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為黃疸的基本治法。既為胎毒,法當清解。陽黃熱重於濕,宜清熱除濕;陰黃寒濕較重,宜溫化寒濕。肝之疏泄有助於膽道暢通,故疏肝利膽貫穿本病治療始終。
(二)基本方
四清方(清腎經、清肝經、清小腸、清大腸各l~3分鐘)清補脾經(各1~3分鐘)搓摩脅肋、分推肋緣下(搓摩脅肋5~10遍;分推肋緣下3~5分鐘)七節骨(向下推、揉、振叩七節骨l~3分鐘,橫擦之令熱)推箕門(從上至下拍大腿內側5~10遍,推箕門令局部潮紅)
方解:四清方中清腎經直清胎毒,清肝經清熱利濕,雙清腸通腑瀉熱利水。清補脾經運脾土,助運化,利水濕。搓摩脅肋與分推肋緣下疏肝利膽退黃。七節骨下行操作為清為瀉為降,配合推箕門,利水解毒。全方肝脾同治,標奉兼顧,通過疏肝膽,利二便而退黃疸。
(三)操作指南
1.本方適用於各種黃疸,生理、病理均適用。生理性黃疸作為保健,一日1次。病理性黃疸推時長,可每天推1—2次。本病多為新生兒,手法宜輕快,時間不宜長。
2.清大腸和清小腸名為雙清腸,可同時操作。其法為一手固握手腕,另一手拇指與食指分別於患兒手掌兩側的小指尺側和食指橈側同時從上至下輕快推進。
3.本病多用清脾經以排熱毒濕邪。若早產低體重兒,宜先清後補。
4.分推肋緣下為分推腹陰陽變法,也是治療本病的特殊手法。其法為:兩手拇指分推腹陰陽約20次,從劍突下至中脘下抹20次,後以兩手交替分別從劍突下,沿肋緣斜向下推抹。每側肋緣下推約1分鐘,至局部透熱為佳。
(四)辨證加減
1.陽黃(濕熱鬱蒸)
以色澤鮮明如橘皮,煩躁,啼哭不止,不吮乳,或兼發熱,小便深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指紋絳為特徵。治宜清熱解毒。基本方重點施四清法,清脾經,下推七節骨。加清天河水、退六腑各1~3分鐘,點揉三陰交1分鐘。
2.陰黃(寒濕阻滯)
以色澤晦暗如煙燻,精神萎靡,目無光彩,四肢欠溫,腹脹,小便短黃,苔灰膩,脈濡,指紋滯為特徵。治宜健脾化濕。基本方重點清補脾,推箕門,七節骨上T配合。加揉一窩風1~3分鐘,擦八髂令熱。
3.肝鬱血瘀以病程長,黃色晦黯,肌膚甲錯,腹大,脅下痞塊,神疲,小便渾濁如茶色,舌暗,苔灰,脈澀,指紋滯為特徵。治宜疏肝利膽,扶正固本。基本方重點清肝經、補脾經、搓摩脅肋、分推肋緣下,七節骨上下配合。加掐揉二扇門、推上三關、摩揉腹各3—5分鐘。

注意事項

1.本病小兒初生,皮膚嬌嫩,除手法輕快,時間較短外,還宜運用潤滑介質,以免損傷皮膚。推拿診室亦應保持溫暖。
2.推拿過程中應密切觀察黃疸的色澤、時間,及血清膽紅素變化,結合嬰兒全身情況評判療效和病情。如嬰兒精神萎靡、嗜睡、拒乳、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應及時轉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