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斜視推拿

斜視是指兩眼視軸不能同時注視同一目標,是一種發生於眼外肌的疾病。正常人兩眼協調性很好,注視某一物體時,兩眼同時聚焦,形成清晰立體圖像。斜視時,一眼注視目標,另一眼卻偏離,兩眼不能同時聚焦於該物體,既影響人體外觀,又造成視力損害。弱視為兒童視力用眼鏡矯正不能達到0.8以上,經多種檢查又未發現眼結構異常的一種眼病。斜視在中醫屬於“風牽偏視”、“目偏視”,弱視屬於“視物不清”、“胎患內障”。

概述

斜視是指兩眼視軸不能同時注視同一目標,是一種發生於眼外肌的疾病。正常人兩眼協調性很好,注視某一物體時,兩眼同時聚焦,形成清晰立體圖像。斜視時,一眼注視目標,另一眼卻偏離,兩眼不能同時聚焦於該物體,既影響人體外觀,又造成視力損害。弱視為兒童視力用眼鏡矯正不能達到0.8以上,經多種檢查又未發現眼結構異常的一種眼病。 斜視在中醫屬於“風牽偏視”、“目偏視”,弱視屬於“視物不清”、“胎患內障”。 斜視和弱視是兒童時期常見和多發眼病,國內外報導其發生率在2%N4.5%,半數以上弱視與斜視有關。由於長期單眼注視,另一隻眼廢用而視力下降或停止發育,以後即使戴上眼鏡,視力也難於恢復。

病因病機

斜視的基本病機為眼肌失衡,其發生與風中經絡有關;弱視的基本病機為目力虛弱。由於視覺與成像為肝腎精血功能,眼球運動與靈活卻與肝主疏泄和脾主肌肉有關。所以,斜視多因風邪乘虛入絡,或風痰內生,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利,筋脈弛緩不收而致眼目偏斜。弱視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脾胃虛弱,氣血匱乏,目力虛弱。

診斷

(一)診斷要點
1.斜視兩眼不能同時注視同一目標,一眼注視目標時,另一眼偏離目標,檢查可發現眼球向某一方向轉動受到限制。
2.弱視矯正視力低於0.8D。臨床上雖因視物昏蒙,但患兒年幼不能自述,多因目偏視(斜視)而被細心家長發現。
3.眼科檢查對診斷斜視和弱視,以及判斷其程度有重要意義。
(二)鑑別診斷
近視:近視為“能近怯遠”,近看清晰,遠看模糊,臨床通過配鏡可以矯正,而弱視無論近看、遠看均較模糊,即使配鏡,也難於矯正。

治療

(一)治法
斜視和弱視多本虛標實。標實為風,為痰;以息風、化痰、活絡為治。本虛多肝腎精虧,或脾胃氣血不足,宜補肝腎,健脾胃。
(二)基本方
補腎經、補脾經、清肝經(各3—5分鐘)揉二人上馬(1~3分鐘)天門入虎口(以拇指從患兒拇指或食指尖推向合谷3H5次,掐合谷1次,2~5分鐘)點揉大、小天心(大天心在額正中,以拇指揉按2~3分鐘;點揉小天心3—5分鐘)牽拉耳廓法(兩手拇食二指相對,捏住兩耳廓,分別捻揉並牽拉2~3分鐘)拿風池並頸夾脊(先定點揉風池20—30秒,後從風池起逐漸沿頸夾脊向下拿,10遍)眼局部操作(見操作指南)
方解:補腎經、補脾經培補先後天,清肝經清虛火,緩掏急,配合揉二人上馬能補養肝腎;拿風池並頸夾脊改善大腦供血,緩解眼部疲勞和放鬆眼肌。天門人虎口定驚、止痙、緩急;大天心與小天心並牽拉耳廓能正畸止驚。眼局部操作專一治眼。全方調補肝腎,緩解眼肌痙攣,治斜視、弱視有一定效果。
(三)操作指南
1.重視眼局部操作。局部操作作用於眼,能使眼周經絡暢通,活絡氣血,利於視力恢復。①開天門、抹雙柳(沿眉走行方向抹動)各1分鐘,運太陽1。3分鐘。②按揉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球後(位於面部,當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建明(球後穴外3分處)、瞳子髂各1分鐘。③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揉眶內緣,並緩緩沿眼眶呈倒“8”字移動,1分鐘。④囑兒閉目,以食中二指置於眼球,先輕輕揉動20—30秒,輕輕按約10次,振30—40秒,後以拇食二指分置於眼球兩側左右推動,並一上一下操作,使眼球左右移動與內外鏇轉約1分鐘。
2.搗小天心與牽拉耳廓為古代治驚之法。驚與斜雖然有別,然其正斜術的構想卻有參考價值。古人要求操作方向一定與眼球偏斜趨勢相反。《幼科推拿秘書》:“上天心者,大天心也,在天庭中,小兒病目,揉此甚效,以我大指按揉之。眼珠上視,往下揉;眼珠下視,往上揉:兩目不殲,左右分揉。”《推拿三字經》:“搗天心,翻上者,搗下良,翻下者,搗上強,左搗右,右搗左”。牽拉耳廓法為:先以拇食二指相對,捻揉耳廓3—5次,牽拉1次,牽拉方向以耳竅為中心向四周呈扇形牽拉,牽拉10遍左右;根據斜視方向,兩手協調,內斜患側耳向後牽,健側耳向前牽;外斜患側耳前牽,健側耳向後牽。《小兒按摩經》:“二龍戲珠:以兩手攝兒兩耳輪戲之,治驚。眼向左吊則右重,右吊則左重;如初受驚,眼不弔,兩邊輕重如一;如眼上則下重,下則上重。”可供參考。
3.天門人虎口可從食指端沿食指橈側推向合谷;亦可從拇指尺側推向合谷。患兒兩掌心向下,推拇指由內至外,適合內斜;推食指由外至內,適合外斜。每推3~5次,重掐合谷1次以定之。
4.弱視宜配合健腦益智推拿法,以激活大腦視中樞。
(四)辯證加減
1.風邪中絡常有釙感史。以眼突然偏斜,復視,頭暈頭痛,或噁心嘔吐,發熱等為特徵。治宜疏風清熱。基本方重點拿風池與頸夾脊,揉大、小天心,天門人虎口。加點揉翳風1—3分鐘,清天柱骨令局部潮紅。
2.肝陽上擾以眩暈耳鳴,夜啼躁擾,舌紅苔黃,脈弦滑為特徵。治宜平肝潛陽。基本方重點清肝經,補腎經,揉二人上馬。加振按百會與四神聰2~3分鐘,推橋弓(左右兩側各緩緩推3—5次),掐老龍、山根各10次。
3.精血不足以眼目無神,呆滯,昏暗,乾澀,伴頭暈,聽力差,語遲,腰膝乏力,健忘,失眠多夢,神疲乏力,厭食,面色無華,驚惕不安,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指淡為特徵。治宜補益氣血。基本方重點補脾經,補腎經,拿風池。加補肝經(補和清,以補為主。如補:清=3:1等)1~3分鐘,運土入水與運水人土各1分鐘,揉脾俞、胃俞透熱為度,點揉足三里、陽陵泉各1~3分鐘,掐老龍、皮罷各10次。

注意事項

1.初生嬰兒缺乏雙眼注視,可暫時性斜視;嬰兒鼻骨尚未發育完善,雙眼距離近,易誤診為內斜。應隨時關注小兒眼部發育與姿勢,隨時檢測視力,及早發現斜視、弱視。
2.注意眼睛自我保護,注意休息,不要用眼疲勞,以免加重症狀。隨時變換玩具、圖片種類、色彩、方向和遠近,避免小兒長期從某一角度和位置視物。已右斜視、弱視,應加強患眼視覺功能訓練,並及時佩戴眼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