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直腸脫垂

基本信息

概述

直腸脫垂(rectalprolapse)指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於肛門外一種病變。脫出物粉紅色或鮮紅色、呈環狀、有皺襞、質柔軟,一般不出血,輕者便後可以縮回,嚴重時需用手推壓才能還納。

病因

(一)發病原因
發生脫肛有三個重要因素:
1.全身因素營養不良,坐骨直腸窩內脂肪消失,使直腸失去周圍支持固定作用,括約肌群收縮力也減弱,直腸容易自肛門口脫出。
2.局部組織解剖因素
(1)骶骨彎曲度未形成:嬰幼兒骶骨彎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傾斜不夠,直腸呈垂直位,與肛管處於一條直線上,腹腔內向下的壓力增加時,直腸無骶骨的支持,壓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於向下滑動。
(2)周圍肌肉支持力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較弱。
(3)黏膜鬆弛:直腸黏膜附著在肌層上較鬆弛,黏膜易自肌層滑脫。
3.促成因素任何情況使腹內壓長期增高或突然增高,均可促成直腸脫垂,如經常便秘腹瀉,百日咳,包莖及膀胱結石,長期慢性咳嗽等疾患,常是脫肛的誘因,有些疾病(如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或損傷(包括意外和手術損傷)造成括約肌及直腸周圍肌肉功能或神經功能障礙者,直腸失去支持,腹壓增高即可發生直腸脫垂。
(二)發病機制
脫肛可分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兩種,僅有黏膜脫出者稱為不完全性脫垂,直腸各層同時翻出者稱為完全性脫垂,後者脫出肛門外的直腸部分較不完全脫垂者長,長期脫肛的患兒,肛門括約肌鬆弛,脫肛後易復位,偶然因腹內壓突然增高使直腸脫垂者,如未能及時復位,肛門括約肌收縮可引起脫垂腸段絞窄性壞死,約有半數直腸脫垂病人的肛門括約功能不全,排便功能障礙,日本鈴木行直腸肛管測壓也發現近半數病人的肛管內壓降低,隨意肌收縮壓下降,而直腸肛管反射及直腸內壓均正常,有的學者測定直腸脫垂病人的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的肌電圖,發現由於肛門收縮而引起的放電明顯增加,證明肛門直腸脫垂的發生與盆底肌肉的反射性失調有關,並非局部肌肉麻痹,Parks等作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及肛提肌的病理切片及組織化學檢查,幾乎所有的病例均有肌肉組織的變化,其中以外括約肌最明顯,肛提肌較輕,他認為長期便秘,使該部肌肉及神經過度伸展和損傷,從而造成括約功能不全和脫肛,至於肛門括約功能不全為其原因或是結果,意見尚不一致,分為3型或3度:
1.Ⅰ型為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黏膜脫出肛門外,是由直腸下部黏膜與肌層附著鬆弛所致,最長達3~4cm,是小兒特有的類型,部分脫出呈半環狀,全周脫出呈環狀色紅,由肛門正中向外形成放射狀縱溝,肛管與黏膜間有反折溝,可觸及兩層摺疊的黏膜,質軟,便後脫出的黏膜自行還納,如脫出時間久者,黏膜呈暗紫色,無光澤,反覆脫垂者,黏膜水腫,肥厚,粗糙,甚至有潰瘍或出血點。
2.Ⅱ型在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全層脫出肛門外5~12cm,呈圓錐形,略向後方彎曲,頂端凹陷,表面有環狀多個黏膜皺襞,色淡紅或暗紅,觸之較厚有彈性,肛門鬆弛,脫垂需用手托回,Ⅰ型長期脫垂可發展為此型。
3.Ⅲ型罕見,排便或腹壓增加時,肛管,直管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肛門外,呈橢圓形,肛門極鬆弛,黏膜糜爛出血,分泌物較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