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

(二)發病機制由於T細胞對PNP缺乏比B細胞敏感,故PNP缺乏以細胞免疫缺陷為主。 PNP存在於所有細胞,以淋巴細胞中為多。 1.確診指標淋巴細胞中dGTP增高,測定紅細胞溶解液的PNP酶活性可確診該病,紅細胞中缺乏PNP是本病的確診指征。

基本信息

概述

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缺乏時主要表現為T細胞免疫功能缺陷而B細胞可能正常。1975年首次報導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

病因

(一)發病原因

PNP缺乏導致核苷酸代謝產物dGTP的蓄積,對早期T細胞和B細胞有毒性作用,使之發育停滯於pro-T/pro-B階段,導致T細胞和B細胞缺陷。

(二)發病機制

由於T細胞對PNP缺乏比B細胞敏感,故PNP缺乏以細胞免疫缺陷為主。與ADA相似,PNP參與嘌呤代謝途徑,ADA催化腺嘌呤脫氨基轉化為肌苷,肌苷通過PNP催化轉化為次黃嘌呤。PNP存在於所有細胞,以淋巴細胞中為多。PNP缺乏對B細胞的損害相對較輕。其矛盾主要為細胞內毒性代謝產物堆積和脫氧腺嘌呤與脫氧鳥嘌呤對不同組織選擇性毒性作用,PNP缺乏患兒的免疫功能隨著時間而變化,許多患者年幼時T細胞和B細胞功能正常,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功能逐漸惡化。
編碼PNP的基因位於14q13,由6個外顯子組成,DNA長9kb。PNP缺陷的基因突變方式為點突變引起胺基酸取代。每個患者均為PNP等位基因的突變,僅有一個位點突變不足以致病。雜合子的父母親PNP酶活性為正常的1/2,但無任何臨床表現。

症狀

PNP缺陷最重要的臨床表現是反覆感染,常在生後第1年開始發生,一些病人生後幾年開始出現臨床表現。感染類型與SCID相同,特殊病原菌包括假單胞菌、巨細胞病毒、水痘、腺病毒、EB病毒、ECHO病毒、念珠菌和卡氏肺囊蟲。大多數患兒可接受常規的免疫接種,對破傷風桿菌和脊灰病毒能產生抗體。接種BCG後並不一定發生擴散。神經系統病變十分常見,包括痙攣、輕偏癱、發育遲緩、共濟失調、震顫以及多動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狼瘡性關節炎和心包炎、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生長障礙是PNP缺陷症的另一個臨床問題。體檢可捫及較小的淋巴結。
根據嬰兒期出現反覆感染的病史、臨床表現,淋巴細胞dGTP、紅細胞PNP測定及其他實驗室檢查可確立診斷。

檢查

1.確診指標

淋巴細胞中dGTP增高,測定紅細胞溶解液的PNP酶活性可確診該病,紅細胞中缺乏PNP是本病的確診指征。檢測羊水和羊毛膜細胞的PNP活性可作產前診斷。而通過PCR可以直接檢測其分子缺陷。

2.尿液檢查

尿中尿酸排出減少,而有鳥苷、脫氧鳥苷和肌苷、脫氧肌苷排出,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等多種方法檢測上述代謝產物有助於本病診斷。

3.血液檢查

白細胞數正常,但淋巴細胞百分率極低(<10%)。T細胞功能在出生時可正常,隨著年齡增長T細胞數常可低至1%~3%,T細胞增殖反應亦明顯下降。多數患者B細胞百分率、免疫球蛋白水平和特異性抗體正常。血液Ig水平、B細胞和漿細胞數基本正常。外周血中T細胞數,Ts細胞數減少。淋巴細胞的PHA轉化、同種異體混合淋巴細胞反應降低。遲髮型變態反應陰性。

4.病理檢查

顯示胸腺發育不良,缺乏胸腺小體。淋巴結胸腺依賴區發育不良,淋巴細胞稀少;非胸腺依賴區含有豐富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根據臨床表現選擇胸片、B超、腦CT、腦電圖、心電圖等檢查。

治療

(一)治療

除非接受骨髓移植,否則該病預後極差,已知的33個病人中29人已死亡。其中16人死於感染(3例繼發播散性水痘感染),5例死於腫瘤,3例死於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兩例為接受未經照射的血製品),2例死於自身免疫性疾病。
該病骨髓移植的經驗還十分有限。基因治療病例有限,其效果尚待觀察。

(二)預後

早期明確診斷,無嚴重感染的輕症患兒預後較好,但如不進行BMT,少有患者存活>30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