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其他沙門菌感染

小兒其他沙門菌感染(salmonellosis)是指傷寒、副傷寒甲、乙、丙以外的沙門菌感染,亦稱非傷寒沙門菌感染。其臨床表現複雜多樣。

基本信息

概述

小兒其他沙門菌感染(salmonellosis)是指傷寒、副傷寒甲、乙、丙以外的沙門菌感染,亦稱非傷寒沙門菌感染。其臨床表現複雜多樣。

病因

(一)發病原因
1885年Salmon和Smith首次發現豬霍亂沙門菌,從此揭開了研究沙門菌的序幕。沙門菌是人畜共患菌型繁多的腸道致病菌。據WHO沙門菌中心1983年發表,沙門菌共有2187個血清型。目前我國至少有255個血清型。除傷寒、副傷寒外以鼠傷寒、豬霍亂、腸炎沙門菌及嬰兒沙門菌最為常見。
沙門菌為革蘭陰性短小桿菌,無莢膜,多數細菌有鞭毛和菌毛,有動力。喜濕耐寒不耐熱。
1.潛伏期長短不一,最短者如食物中毒,僅數小時,但多數為1~3天。
2.臨床分型臨床可分為急性胃腸炎型、敗血症型(傷寒型)與局部感染型。另有健康帶菌者。
(1)急性胃腸炎或食物中毒型:此型約占80%。以腸炎沙門菌和鼠傷寒沙門菌為主要病原。因吃了被這類細菌污染的食物而得病,如食物中已不含活菌只有其所產生的大量毒素,臨床表現為急性食物中毒症狀。潛伏期只有幾小時,起病急,病程短只有1~2天。如食物中含活應該做哪些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大多在1萬~2萬,敗血症型較高,大於3萬且可見中毒顆粒。確診要依據細菌培養。
鼠傷寒沙門菌培養必須要用增菌法,對糞便、膿液、腦脊液及環境中物品用鹽水棉拭子塗抹的標本放在硒酸鈉增菌液37℃孵箱增菌18h,然後接種於SS培養基。
血培養最好取血5~10ml,不加抗凝劑,直接放入葡萄糖肉湯或葡萄糖肉湯加膽鹽培養劑培養,培養溫度以42~43℃為適宜。
快速診斷:採用菌體免疫膨脹試驗。

治療

(一)治療
1.支持療法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好液體療法。糾正水和電解質失衡。病重者給輸血漿或新鮮血。病程遷延者可套用靜脈高營養。
2.腹脹給胃腸減壓,肛管排氣。可套用酚妥拉明,每次0.5mg/kg,2~4小時1次,加於小壺靜點。
3.DIC病重者常合併DIC,應及時套用山莨菪鹼(654-2)改善微循環,低分子右旋醣酐減少血液黏滯度,每次1ml/kg。肝素1mg/kg,4~8h靜脈滴注或靜脈注。
4.如合併休克或腦水腫要及時採取相應治療。
5.小嬰兒及免疫功能不全者應及時發現敗血症及局部感染並予以治療。應特彆強調母乳餵養,切忌濫用抗生素。
6.抗生素有學者認為輕症胃腸型病例最好不用抗生素,靠其自身免疫力來控制感染。因為鼠傷寒菌對常用抗生素如慶大黴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新諾明)、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及一、二代頭孢菌素,均多數耐藥見表1。套用不敏感抗菌藥非但
不能控制感染反使腸道菌群紊亂,延長排菌時間。對重症及敗血症患兒,沙門菌特別是鼠傷寒多重耐藥者及小嬰兒、免疫缺陷者,特別是腸外感染,治療比較困難,如腦膜炎病死率高達43%~87.5%。可使用抗生素。目前認為喹諾酮類藥及三代頭孢菌素對沙門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有實驗表明:環丙沙星對沙門菌的MIC<0.03mg/L。腦脊液中也可達有效濃度。故目前認為首選藥物是喹諾酮類藥,如諾氟沙星每天10~15mg/kg,如抗藥則改用環丙沙星每天10~15mg/kg,口服或靜脈滴注。對於重症敗血症及腸道外感染如腦膜炎等,最好選用3代頭孢菌素,如頭孢氨噻肟(即頭孢噻肟鈉)或頭孢曲松(頭孢三嗪)等,75~10mg/(kg·d),靜脈滴注。對體弱兒和腸道外感染均應適當加大劑量並延長療程,不短於2周。對骨髓炎、膿胸、關節炎、蜂窩組織炎等,除抗菌藥外,應同時行外科引流治療。
出院標準:
①一般情況恢復正常。
②每天大便<4次,性質正常。
③大便培養2次陰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