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和無線技術

射頻和無線技術

《射頻和無線技術》,作者菲特(美)等,李根強,匡泓,文志成翻譯,由電子工業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描述的是無線電的歷史與發展趨勢,以及促成其發展的各種無線技術。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集美國著名學府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的智慧,向讀者講述了無線電的歷史與發展趨勢,以及促成其發展的各種無線技術。全書介紹了無線電產生、天線技術、無線傳播、無線收發機、通信協定、頻譜擴展、射頻功放、鎖相環、OFDM、頻譜認知技術;以帆州等當代高速無線網路為重點,介紹了無線區域網路的基礎、網路安全、規劃部署與測試最佳化等內容:稍後討論了無線對等網路、無線感知網路、無線網狀網、軟體定義無線電、射頻識別、超寬頻通信規範及其頻譜擴展技術;基於對射頻網路中頻譜管理、干擾迴避等問題的分析,闡明了認知無線電產生的必然趨勢,以及軟體定義無線平台與頻譜認知技術。

本書沒有晦澀的理論推導,涉及的內容和基本概念清楚明了,為從事無線和射頻工作的廣大工程和技術人員、院校師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方向性指導。本書還配有電子資料包,詳見前言。

目錄

第1章 射頻和無線技術綜述 1

1.1 無線通信簡史 1

1.2 我們身在何處 3

1.2.1 固定位置系統 4

1.2.2 局域系統 5

1.2.3 廣域系統 6

1.2.4 套用 7

1.2.5 我們將走向何方 8

1.3 結論 11

1.4 參考文獻 11

第2章 通信協定與調製 12

2.1 基帶數據格式與協定 12

2.1.1 狀態變化源數據 12

2.1.2 跳碼定址 14

2.1.3 數據域 15

2.1.4 連續數字數據 16

2.1.5 模擬傳輸 17

2.2 基帶編碼 17

2.2.1 數字系統 17

2.2.2 模擬基帶整形 19

2.3 射頻頻率和頻寬 20

2.4 調製 21

2.4.1 數字事件通信中的調製 21

2.4.2 連續數字通信 22

2.4.3 數字調製方式比較 23

2.4.4 高級數字調製 25

2.4.5 擴展頻譜 29

2.5 射頻識別 33

2.6 總結 34

2.7 參考文獻 34

第3章 發射機 35

3.1 射頻源 35

3.1.1 LC控制 35

3.1.2 SAW諧振器 35

3.1.3 晶體振盪器 37

3.1.4 合成器控制 38

3.1.5 直接數字合成(DDS) 40

3.2 調製 40

3.2.1 ASK 40

3.2.2 FSK 41

3.2.3 PSK 42

3.3 放大器 42

3.4 濾波 42

3.5 天線 43

3.6 小結 44

3.7 參考文獻 44

第4章 接收機 45

4.1 調諧無線電頻率 45

4.2超再生接收機46

4.3 超外差接收機 47

4.4 直接變換接收機 48

4.5數字接收機49

4.6 中繼器 50

4.7 小結 51

4.8 參考文獻 51

第5章 無線電波傳播 52

5.1 無線電波傳播機制 52

5.2 開闊地傳播 53

5.3 衍射 55

5.4 散射 56

5.5 路徑損耗 56

5.6 多徑現象 57

5.7 平坦衰落 58

5.7.1 瑞利衰落 58

5.8 分集技術 60

5.8.1 空間分集 60

5.8.2 頻率分集 61

5.8.3 極化分集 61

5.8.4 分集實施 61

5.8.5 統計性能方法 62

5.9 噪聲 62

5.10 總結 64

5.11 參考文獻 64

第6章 天線基礎Ⅰ 65

6.1 電磁波 65

6.1.1 空間裡的電磁波 66

6.1.2 傳輸線里的電磁波 68

6.1.3 電磁波里的功率 70

6.2 極化 72

6.3 短偶極子 74

6.3.1 輻射模式 75

6.3.2 電路特性 77

6.4 小環 79

6.4.1 電路特性 80

6.5 方向性、效率和增益 82

6.5.1 前後比 82

6.5.2半功率波束寬度82

6.5.3旁瓣電平82

6.6 參考文獻 83

第7章 天線基礎Ⅱ 84

7.1 頻寬和品質因數Q 84

7.2 阻抗匹配與系統效率 89

7.2.1 窄帶匹配 89

7.2.2 寬頻匹配網路 90

7.2.3 系統效率 92

7.3 接收 92

7.3.1 有效高度 93

7.3.2 有效面積 94

7.3.3 接收模式 94

7.4 地面效應 94

7.4.1鏡像原理94

7.4.2 理想地平面上的垂直偶極子 95

7.4.3 理想導體平面上方的水平偶極子 97

7.4.4 地-源天線 99

7.4.5 平衡 99

7.4.6 地面效應小結 100

7.5 改進措施 100

7.6 參考文獻 101

第8章 無線區域網路基礎 102

8.1 大型和小型網路 102

8.2 從LAN到WLAN 104

8.3 802.11 WLAN 105

8.3.1 802.11體系結構 106

8.3.2 MAC和CSMA/CA 107

8.3.3 經典802.11的直接序列物理層 109

8.3.4 802.11標準概覽 113

8.3.5 Wi-Fi物理層(802.11b) 114

8.3.6 802.11a物理層 116

8.3.7 802.11g物理層 121

8.3.8 802.11安全性 122

8.4HIPERLAN和HiperLAN2 125

8.5 從LAN到PAN 125

8.5.1 藍牙——作為丹麥人卻可以不向丹麥納稅 126

8.5.2 增強PAN:802.15.3 128

8.5.3 UWB PAN:進展報告 130

8.6 總結 134

8.7 進一步的閱讀材料 134

第9章 室外網路 136

9.1 不管雨雪、炎熱還是黑夜 136

9.2 視距內的站 136

9.3 室外覆蓋網路 138

9.3.1 傳播 138

9.3.2 干擾 145

9.3.3 回傳 146

9.4 點對多點網路 149

9.5 點對點網橋 151

9.6 長的免許可鏈路 152

9.7 安全注意事項 156

9.8 摘要 157

9.9 進一步的閱讀材料 158

第10章 基於Wi-Fi和其他無線技術上的語音業務 160

10.1 介紹 160

10.2 進行中的802.11標準工作 160

10.2.1 802.11n 162

10.2.2 802.11p 163

10.2.3 802.11s 163

10.2.4 802.11t 163

10.2.5 802.11u 163

10.3 Wi-Fi和蜂窩網路 164

10.3.1 雙模問題 164

10.3.2 融合策略 165

10.4 WiMax 171

10.5 VoWi-Fi和藍牙 171

10.6 VoWi-Fi和DECT 174

10.7 VoWi-Fi和其他不斷發展中的802.X無線項目 176

10.7.1802.20176

10.7.2 802.21 176

10.7.3802.22177

10.8 結論 177

10.9 參考文獻 177

第11章 無線區域網路的安全性 178

11.1 介紹 178

11.2 802.11中的密鑰建立 178

11.2.1 有什麼問題 179

11.3 802.11的匿名性 179

11.4 802.11中的鑒權 180

11.4.1 開放系統鑒權 181

11.4.2 共享密鑰鑒權 181

11.4.3 鑒權和切換 182

11.4.4 802.11鑒權存在什麼問題 183

11.4.5 偽鑒權算法 184

11.5 802.11加密 184

11.5.1 WEP存在什麼問題 185

11.6 802.11中的數據完整性 187

11.7 802.11安全漏洞 189

11.8 WPA 189

11.8.1 密鑰建立 190

11.8.2 鑒權 193

11.8.3 機密性 195

11.8.4 完整性 196

11.8.5 總體構架——機密性+完整性 196

11.8.6 WPA是如何修補WEP漏洞的 197

11.9 WPA2(802.11i) 198

11.9.1 密鑰建立 198

11.9.2 鑒權 198

11.9.3 加密 198

11.9.4 完整性 199

11.9.5 總體構架——機密性+完整性 200

第12章 系統規劃 203

12.1 系統設計概覽 203

12.2 位置和房地產考慮 203

12.3 基於用戶需求的系統選擇 208

12.4 設備需求標識 209

12.5 設備位置標定 211

12.6 信道分配、信噪比和復用規劃 215

12.7 網路互聯和點對點無線方案 217

12.8 成本 219

12.9 系統規劃的5個C 220

第13章 系統部署、測試和最佳化 221

13.1 真實世界設計的例子 221

13.2 例一——當地咖啡廳 221

13.3 例二——辦公室LAN部署 222

13.3.1 2.4GHz RF覆蓋結果 224

13.3.2 5.6GHz RF覆蓋結果 225

13.3.3 容量需求 225

13.3.4 系統設計分析 225

13.3.5 NEC(美國國家電氣規程)、防火和安全規則考慮 227

13.4 例三——社區WISP(無線Internet業務供應商) 227

13.4.1 社區——花園型複式公寓 228

13.4.2 社區——小的覆蓋面積 232

13.4.3 社區——服務於商業用戶的城區或者城郊 234

13.4.4 社區——消費者和商業用戶的小城鎮系統 235

13.5 例四——移動寬頻網路 236

13.5.1 初始模型 236

13.5.2 初步資料 237

13.5.3 覆蓋建模 237

13.5.4 容量建模 237

13.5.5 成本建模 237

13.5.6 真實世界的設計 238

13.6 本章總結 239

第14章 下一代無線網路——構架和技術的演進 240

14.1 為什麼會提出“下一代”網路 240

14.2 第一代無線網路——無線接入 240

14.3 第二代無線網路——移動接入 241

14.3.1 移動管理 242

14.3.2 第二代後無線網路 245

14.4 第三代無線網路——無線加移動至高頻寬接入 245

14.4.1 無線頻譜 245

14.4.2異構網路環境246

14.5 第四代無線網路及四代以上網路——多網路環境下的統一接入 250

14.5.1 無縫全球漫遊 251

14.5.2 基於Internet的移動性 252

14.6 結論 256

14.7 參考文獻 256

第15章 移動對等網路 259

15.1 物理層與MAC 260

15.1.1 依賴位置的載波檢測 261

15.1.2 衝突檢測是不可能的 262

15.1.3 IEEE 802.11 262

15.2 對等網路中的路由機制 269

15.2.1主動路由協定271

15.2.2 反應式路由協定 272

15.2.3 混合路由協定 274

15.2.4 對等路由中的其他一些概念 274

15.3 結論 276

15.4 參考文獻 277

第16章 無線感測器網路 281

16.1 套用 281

16.2 工廠網路輪廓 282

16.3 工廠網路結構 283

16.4 感測器子網選擇 283

16.5 功能需求 284

16.6 技術權衡和存在的問題 285

16.6.1 頻寬和範圍 285

16.6.2 每個網路中感測器的數量 286

16.6.3 EMC 286

16.6.4 頻譜管理 287

16.6.5 無線網路標準 287

16.6.6 時間的同步和分發 288

16.6.7 供電 288

16.6.8 重要的智慧型感測器特性 288

16.6.9 繫繩RF鏈路 289

16.7 結論 290

16.8 參考文獻 290

第17章 用於工業套用的可靠無線網路 291

17.1 使用無線的好處 291

17.2 部署無線系統面臨的問題 291

17.2.1 控制和感知網路Vs. 數據網路 292

17.2.2 要求1:可靠性 292

17.2.3 要求2:適應性 293

17.2.4 要求3:可擴展性 293

17.3 無線的格式 293

17.3.1點對點鏈路293

17.3.2 點對多點鏈路 293

17.4 無線網狀網 294

17.5 無線網狀網的工業套用 296

17.5.1 取代有線系統 296

17.5.2 分散式控制 296

17.5.3 分散式控制的維護要便宜一些嗎 296

17.5.4 診斷監控 296

17.6 案例研究——水處理 297

17.7 結論 298

第18章 軟體定義無線電 299

18.1 什麼是軟體定義無線電 299

18.2 SDR的幾個方面 300

18.2.1 多頻段 300

18.2.2 多載波 300

18.2.3 多模式 300

18.3 SDR的歷史和演進 301

18.4 軟體定義無線電的用途和需求 303

18.4.1 互操作性 303

18.4.2 攔截 303

18.4.3 生產平台 304

18.5 架構 304

18.5.1 接收機 304

18.5.2 傳輸 308

18.6 部署中的問題 309

18.6.1 模擬前置機 310

18.6.2 數據轉換 314

18.6.3 數字處理 316

18.7 案例分析——CDMA 2000和UMTS SDR接收機 319

18.8 結論 323

18.9 參考文獻 323

第19章 射頻識別技術基礎 325

19.1 廠商自動識別(AIM) 325

19.2 什麼是RFID 325

19.3 無線通信與空中接口 325

19.3.1 載波頻率 326

19.3.2 範圍和功率電平 327

19.4 RFID系統的組成部分 328

19.4.1 轉發器和標籤 328

19.4.2 RFID轉發器的基本特點 329

19.4.3 閱讀器/查詢器 331

19.4.4 RF轉發器編程器 331

19.5 RFID系統的分類 332

19.6 RFID的套用領域 332

19.7 標準化 333

19.8 結論 333

19.9 參考文獻 334

第20章 UWB頻譜及其管理 335

20.1 對UWB設備的監管性測試 335

20.2 UWB規範術語 335

20.3 測試基礎設施 336

20.3.1電波暗室336

20.3.2 可選擇的其他測試環境 338

20.3.3 寬頻和窄帶 339

20.3.4 測試設備 340

20.3.5 時域 340

20.3.6 頻域 341

20.4 監管概況 342

20.4.1 子部分A——概述 343

20.4.2 子部分B——無意輻射體 344

20.4.3 子部分C——有意輻射體 344

20.4.4 子部分F——UWB的運行 344

20.4.5 基本的UWB無線概述 344

20.4.6 對室內和手持UWB系統的要求 346

20.4.7 峰值功率輻射限制 354

20.4.8 適用於室內和室外UWB系統的附加技術要求 356

20.5 UWB放棄條款對技術要求的影響 356

20.5.1 套用放棄條款(套用豁免) 357

20.6 UWB設備的國際監管情況 357

20.7 參考文獻 358

第21章 干擾和共存 360

21.1 保護工作頻段記憶體在的其他服務 361

21.1.1 美國 362

21.1.2 歐洲 364

21.1.3 日本 367

21.1.4 國際大視圖 368

21.2 確保共存 369

21.2.1 技術和市場挑戰 369

21.3 檢測和迴避 369

21.3.1 檢測 370

21.3.2 避免 371

21.4 根據不斷變化的需求進行調整 373

21.5 尋找平衡點 373

21.6 參考文獻 374

第22章 直接序列UWB 375

22.1 直接序列UWB 375

22.2 DS-UWB的二進制信號 376

22.3 DS-UWB的M-ary二進制信號 376

22.3.1 MBOK的編碼增益377

22.3.2 採用卷積編碼的MBOK 379

22.4 好的編碼的特性 379

22.4.1 符號間干擾 379

22.4.2 峰值/平均值比率 380

22.4.3 自相關特性 381

22.4.4 交叉相關特性 381

22.5 二進制編碼 382

22.5.1 沃爾什編碼 382

22.5.2 巴克序列 382

22.5.3 m-序列 383

22.5.4 川崎序列 383

22.5.5 黃金序列 383

22.6 三進制編碼 383

22.6.1 增加可用編碼數量 383

22.6.2 三進制編碼的自相關特性 384

22.6.3 脈衝無線電和三進制編碼 384

22.6.4 Ipatov三進制序列 384

22.7 處理增益 385

22.8 DS-UWB的優點和非擴展頻譜方法 385

22.8.1 高的處理增益 385

22.8.2 對失真的免疫性 385

22.8.3 更寬的頻寬 385

22.8.4 更大的信道容量 386

22.8.5 衰落免疫 386

22.9 發射機的結構 386

22.9.1 發射機的設計選擇 387

22.9.2 系統時鐘選擇 387

22.10 接收機的結構 388

22.10.1 匹配濾波器培訓 388

22.10.2 接收機的設計選擇 388

22.11 仿真結果 389

22.12 參考文獻 389

第23章 對UWB多頻段的探討 390

23.1 介紹和概述 390

23.2 多頻段UWB傳輸方案的詳細動機 392

23.2.1 對頻譜掩蔽的控制 392

23.2.2 接收機採樣速率問題 394

23.2.3 有源電路頻寬和功耗 394

23.2.4 ADC和DAC採樣速率 395

23.2.5 易受強幹擾影響的弱點 396

23.3 在序列多頻段接收機中的多徑能量收集397

23.3.1 案例研究 397

23.3.2 案例研究結論 400

23.4 和本地振盪器生成有關的問題 400

23.4.1 問題和候選方案 400

23.4.2 多重並行振盪器 400

23.4.3 使用SSB混頻原則產生頻率 401

23.5 和多頻段UWB傳輸有關的監管性問題 401

23.5.1 最小頻寬要求 402

23.5.2 平均功率要求 402

23.5.3 多頻段傳輸系統對受干擾接收機的影響 402

23.6 結論 405

23.7 參考文獻 405

第24章認知無線電技術的歷史與背景 406

24.1 認知無線電的願景 406

24.2 導致認知無線電的歷史與背景 406

24.3 軟體定義無線電簡史 408

24.4 基本的軟體定義無線電 410

24.4.1 SDR的硬體體系結構 411

24.4.2 SDR中的運算處理資源 413

24.4.3 SDR的軟體體系結構 414

24.4.4 在認知無線電里的Java反射 415

24.4.5 認知無線電里的智慧型天線 415

24.5 頻譜管理 416

24.5.1 管理無執照頻譜 417

24.5.2 噪聲匯聚 418

24.5.3 集中頻譜需求和使用轉租方法 418

24.5.4 接入優先權 419

24.6 美國政府在認知無線電里的角色 419

24.6.1 DARPA(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署) 419

24.6.2 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420

24.6.3 NSF/cstb研究 420

24.7 多智慧型是有用的 420

24.8 參考文獻 421

第25章 軟體無線電——認知無線的平台 422

25.1 引言 422

25.2 硬體架構 423

25.2.1 框圖 423

25.2.2基帶處理器機理 427

25.2.3 基帶處理實現 430

25.2.4 多核系統和在片系統 431

25.3 軟體架構 432

25.3.1 設計理念和模式 432

25.4 SDR開發與設計 434

25.4.1Gnuradio434

25.4.2 軟體通信架構(SCA) 434

25.5 套用 443

25.5.1 套用軟體 443

25.6 開發 445

25.6.1 元件開發 445

25.6.2 波形開發 446

25.7 認知波形開發 447

25.8 小結 448

25.9 參考文獻 449

第26章 認知無線電——所需要的技術 450

26.1 簡介 450

26.2 無線電靈活性和能力 450

26.2.1 無線電靈活性和能力之連續性 451

26.2.2 軟體功能無線電的例子 451

26.2.3 軟體可程式無線電例子 452

26.2.4 SDR例子 452

26.3 感知、自適應和認知無線電 454

26.3.1感知無線電455

26.3.2 自適應無線電 455

26.3.3 認知無線電 456

26.4 無線電功能和性能比較 456

26.5 認知無線電資用技術 457

26.5.1 地理定位 457

26.5.2 頻譜感知和頻率占用 458

26.5.3 生物特徵識別 458

26.5.4 時間 459

26.5.5 空間感知或情景感知 459

26.5.6 軟體技術 459

26.5.7 頻譜感知和轉租或借用的潛能 463

26.6 CR中的投資與研究 464

26.6.1 認知地理定位套用 464

26.6.2 動態頻譜接入和頻譜感知 466

26.6.3 匯合問題 469

26.6.4 CR身份認證套用 470

26.7 CR時間線 471

26.7.1 決策、指導和標準 471

26.7.2 新產品生產商 471

26.8 小結和結論 472

26.9 參考文獻 473

第27章 頻譜認知 475

27.1 引言 475

27.2 規避干擾問題 475

27.3 認知無線電角色 476

27.4 頻譜足跡最小化 477

27.5 建立頻譜認知 478

27.5.1 頻譜使用報告 478

27.5.2 頻譜感知 479

27.5.3 潛在干擾分析 479

27.5.4 鏈路匯聚 481

27.5.5 分布感知與操作 481

27.6 信道認知和空間多信號 481

27.7 頻譜認知網路 483

27.8 塗層和襯底技術 484

27.9 自適應頻譜對於認知無線電硬體的含義 485

27.10 小結——認知無線電工具 486

27.11 參考文獻 486

附錄:傳播能量損耗 487

第28章 直接序列和跳頻頻譜擴展 488

28.1 直接序列擴展頻譜 488

28.1.1 擴展和去擴展 488

28.1.2 處理增益 489

28.1.3 干擾容限 490

28.1.4 干擾抑制 491

28.1.5 擴展代碼產生 491

28.1.6 同步 492

28.1.7 近-遠干擾 493

28.1.8 帶外信號敏感性 494

28.1.9 射頻信噪比 495

28.1.10 去擴展器位置 495

28.1.11 距離解析/多徑(RAKE) 495

28.1.12 DSSS系統舉例 496

28.2 跳頻 498

28.2.1 擴展與去擴展 498

28.2.2 快或慢跳頻 499

28.2.3 處理增益 499

28.2.4 干擾容限 499

25.2.5 干擾抑制 500

28.2.6 擴展代碼產生 500

28.2.7 同步 500

28.2.8 近-遠干擾 501

28.2.9 帶外信號敏感性 502

28.2.10 射頻信噪比 503

28.2.11 去擴展器位置 503

28.2.12 FHSS系統舉例 503

28.3 結論 505

28.4 參考文獻 505

第29章 射頻功率放大器 507

29.1 功率放大器工作分類 507

29.1.1 A類工作模式 507

29.1.2 B類工作模式 508

29.1.3 AB類工作模式 510

29.1.4 C類工作模式 511

29.1.5 各類放大器的用途 511

29.1.6互調失真簡介 512

29.1.7 A類放大器性能 512

29.1.8 A類偏置電路 513

29.1.9 A類放大的局限性 514

29.1.10B類放大器性能 515

29.1.11AB類放大器性能 516

29.1.12 AB類偏置電路 517

29.1.13 C類放大器性能 518

29.1.14 各類放大器小結 518

29.2 結論 519

29.3 參考文獻 519

第30章 現代通信系統中的鎖相環技術520

30.1 用於頻率合成的鎖相環技術 520

30.1.1 電荷泵鎖相環(CPLL或DPLL) 524

30.2 鎖相環里的子塊 527

30.2.1 相位檢測器、相位頻率檢測器、電荷泵 527

30.2.2 電荷泵 530

30.3 壓控振盪器(VCO) 532

30.3.1 LC槽路VCO 532

30.3.2 相位噪聲 533

30.3.3 相位噪聲模型 535

30.3.4環形振盪器542

30.3.5 分頻器 545

30.4 套用——一種適於GSM和CDMA標準的全集成雙模頻率合成器 554

30.5 參考文獻 555

第31章 正交頻分復用(OFDM) 558

31.1 OFDM基礎 559

31.2 OFDM對無線環境的影響 560

31.3 OFDM系統編碼 561

31.4 交織 562

31.5 峰值-平均封裝功率比問題 562

31.6 信道預估 564

31.7 同步 565

31.8 結論 566

31.9 參考文獻 56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