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隴林氏家廟

在明朝名臣林熙春(1552-1631)之故鄉,今汕頭市通往潮州公路旁,潮安縣庵埠鎮寶隴鄉,倖存3座林氏祠堂,其中一座是林喬樌及其子林熙春先後所建之林氏家廟,規模最大,文物價值也最寶貴,已於1985年大修告竣。

在明朝名臣林熙春(1552-1631)之故鄉,今汕頭市通往潮州公路旁,潮安縣庵埠鎮寶隴鄉,倖存3座林氏祠堂,其中一座是林喬樌及其子林熙春先後所建之林氏家廟,規模最大,文物價值也最寶貴,已於1985年大修告竣。 祠占地2.7畝,其中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石木結構,

有一對旗桿斗、三山門石牌坊、前中後三進、灰埕3個,氣勢壯觀,文物薈萃。因三山門石坊兩側皆嵌著一系列青色之瓷窗,故俗稱“青窗祠”,是全部姓林之該鄉最崇拜之宗祠。
三山門石牌坊。高約4米,分正門和兩旁門,頂築亭蓋。有3塊石刻門匾,詞佳字美。坊前築一麒麟照壁,兩旁長一對古榕。

前座。過石牌坊,再過一個灰埕,便抵達門匾刻“林氏家廟”之前座。也設三個門,門扇共繪六幅彩色人物畫為守鬥神。門兩側壁上各有石刻圖案。進之迎面掛有復原之南明兵部尚書、揭陽縣榕城東門人郭之奇(1607-1662)所撰《林尚書熙春略傳》大匾。左、右牆上,掛有鏡屏,內務有於1985年由汕頭嶺海詩翁張華雲、林友、蔡起賢聯名而由蔡老所書的五絕《鄉先賢林忠宣公家廟重修竣工》,和中山大學文學士、八三叟張元敏作並書詩《寶隴林尚書熙春家廟興修竣工誌喜》。

中座。在前座與中座之間東側牆上,嵌有1986年1月29日立石,《重修教忠堂碑記》。中座正中上方,掛有大型橫匾,木刻《忠宣公為太僕寺少卿誥封敕文》。各石柱上,掛著多副這次修建時重刻木匾古聯,並掛有三塊匾額。兩側牆上,各浮雕嵌瓷著“忠”、“孝”、“廉”、“節”大字。

后座。特別寬敞高大。正牆中間前面,設定木製3個大龕,內擺歷代先祖神牌。上方掛著一塊原被毀而今重製大匾,刻著明朝天啟四年皇帝口授而書“賜戶部左侍郎林熙春祖廟”的“教忠堂”三大行書。該堂號影響深遠,今鄉里學校也稱“教忠學校”,由啟功所書。
按該鄉倖存的清乾隆二十一年《西河林氏族譜》和今豎於祠內碑記和鄉人介紹,該祠歷史是——明萬曆丁酉年(1597)十月由文林郎林喬樌(林熙春之父)會同宗孫林鳴鳳鼎建前座,天啟乙丑五年(1625)九月十五日由戶部左侍郎林熙春會同宗長、族眾續建。清道光庚戌年(1850)八月修,1933年小修。
1985年由旅港裔孫林本典、林潮為等帶頭倡議下復修,深得旅港、叻族眾支持,共捐15萬元,於同年七月全面大修,至十二月初二日竣工祭祖,越載正月十六日由香港回鄉觀光團剪彩慶賀,連演潮劇3天,皆大歡喜。1987年,在林世昭、安美、永坤、民光、龍佑等倡議並經辦下,在中龕復設自二世至十二世祖共34位考(連妣)神牌位,與每年祭祖例俗。1995年,決定復建左、右龕,越夏動工造之,並復造大匾“教忠堂”等,十二月初一日晉祠升龕,越日廟會,由潮安潮劇團連演3天,盛會空前。事後成立第一屆教忠堂基金會管理組11人,組長林永坤,副組長林民光、龍佑。

該祠創建者是林喬樌及其子林熙春。林熙春字志和,號仰晉,是潮汕歷史上少見的大臣。他生於明嘉靖三十一年,故於祟楨四年,長命八旬,是明萬曆壬午(1582)舉人,癸未(1583)進士,初授巴陵縣(今湖南嶽陽)知縣,最後任戶部左侍郎,病故後被朝廷追賜“三世尚書”,謚“忠宣”。為官忠直,伸張正義,富藏書而勤著作,有《賜問草》、《賜還草》、《賜傳草》、《城南書莊草》、《掖坦疏草》行世,學者多宗之。

該祠規模大,建築藝術具明清特色,祠之東鄰又倖存刻著“進士。潮州知府郭之章、海陽知縣徐申為萬曆癸未(1583)登科第林熙春立”之石匾作為名臣誕生地與故鄉的標誌,故古祠堪稱潮汕歷史文化一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