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峰岩

寶峰岩

廣東汕頭市河埔區三河街道河東寶峰岩,位於石往潮陽區原公路中途左旁,數百米處的寶峰山(又名金鐘山),源於一俗稱“獅喉”的石洞,創自清朝,今以洞奇山青、露天大型石雕觀音站像、東西方三聖殿等妙鏡和交通方便,而每天吸引眾多來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該岩創自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是南海縣一馮氏文士募 資主持興建並定名的。道光年間(1821-1850),河埔鄉人,樂會縣教諭陳啟豐主建佛堂、玄天上帝殿。光緒庚子年(1900),河埔鄉人、羅定縣訓導、廣州府教授陳作舟主持修葺。“文革”中受破壞。1982年起,在林本清(1924-健在)女居士等人辛苦發動下,修復古岩並擴建,今殿宇總建築面積1千多平方米。同時,修葺“觀仙石”、“仙人弈石”、“蟹眼神泉”、“狗眼洞”、“李齡古墓”等。

此岩坐北向南,一系列古岩殿宇。下方是新建的大雄寶殿(約300平方米,2002年春落成,投資逾百萬元),兩側是西方三聖殿(供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世至菩薩,2002年三月落成開光)、東方三聖殿(供奉消災延壽藥師佛、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1983年建)。上方從西至東,有天地父母亭、玄天上帝廳、佛堂樓(1981年建)、原大雄寶殿、天然石洞、觀音殿。

特色風光

最有特色的是石洞,即寶峰岩發源地,名為“南海真蹤廳”,也即“觀音菩薩廳”。該洞是由一塊略呈圓形的巨石覆蓋而成。洞口向南,洞內有一人多高,長8.89米,寬4.69米,面積41平方米,比較寬敞。

另有特色的,是觀音殿內,有大量的木雕像。剛進殿內,兩側牆上,各陳列著《觀世音菩薩功德貼》木雕像45尊,總90尊。

再進,兩側又有《觀音菩薩現三十三應身救七難》木雕像,各13尊。

殿內主體奉觀世音聖像,兩側牆壁也各陳列2幅《觀世音菩薩(妙善公主)至成佛》大量木雕像,每幅總高2米、總寬3.8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