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永通寶

寬永通寶

寬永通寶是日本歷史上鑄量最大、鑄期最長、版別最多的一種錢幣,同時也是流入我國數量最多的外國錢幣之一。它始鑄於日本第108代後水尾天皇寬永三年(1626年),從1636年開始大量鑄造。當時日本各地的錢爐均有鑄造,至明治初年還在使用,前後流通長達240餘年,後因德川幕府滅亡而廢止。寬永通寶錢在長期的中日貿易及交往中不斷流入我國,至今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現。

基本信息

古幣的由來

日本是最早開始仿鑄中國方孔圓錢的國家。
據一些專家研究,日本在公元708年奈良朝元明天皇和同元年(公元708年,相當於我國唐中宗景龍二年)開始仿效中國唐朝鑄幣,鑄行“和同開珍”方孔圓錢。到19世紀60年代,共鑄行方孔圓錢32種,其中的“寬永通寶”是鑄行量最大的一種。
·

我國明代施行鈔、銀、銅錢並行制度,但銅錢的鑄行嚴重不足,在明代的十七帝中,只有九代帝王鑄過幣(如明宣宗時自宣德年後的幾十年間沒鑄過幣)。於是便允許唐、宋舊銅錢入流,這便為民間的私鑄錢和流入中國的日本仿製錢的流通提供了條件。
日本於“寬永”二年(公元1625年,相當於明熹宗天啟五年)開始鑄造“寬永通寶”銅錢,歷經天明天皇至孝明天皇等十個皇朝,到1867年(相當於我國的清同冶六年)止,長達242年之久。所以,“寬永通寶”流通到萊蕪的時間,最早也應在明末清初之時。
日本的“寬永通寶”錢在中國民間流通了多年,直到清乾隆初年,才被官府知道,懷疑是私鑄錢,還另用“年號”,這無異於謀反。於是,乾隆皇帝諭令江、浙、閩各總督、巡撫窮治開爐造賣之人。幸虧江蘇巡撫莊有恭的幕僚見多識廣,道出來歷。於是,兩江總督尹繼善和江蘇巡撫莊有恭“會銜上疏”,講出來龍去脈,乾隆皇帝才又諭令嚴禁商船攜帶倭錢;民間使用的,官為收買。至此,事情才算了結。

古幣的流行

自清鹹豐三年(1853年)開始,清王朝為籌措鴉片戰爭賠款和鎮壓太平軍的軍費,開始鑄造“當十”、“當五十”、“當百”、“當千”的虛價大錢,結果造成錢價大跌,交易混亂。外國的輕錢也乘機而入,紛紛流入中國。如朝鮮的“常平通寶”錢、安南的“光中”錢、“景盛”錢等,而日本的“寬永通寶”錢更是藉機大行其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修“泰萊高速路”時,在方下至楊莊路段曾出土過部分清代銅錢,多數為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光緒年號的紅銅質銅錢,其中就有一定數量的日本和安南銅錢摻雜其中。
《新元史?食貨志七?鈔法》中就有“……至元十四年.……日本遣商人賜金來易銅錢,許之”的記載。日本通過各種渠道從中國取得銅後,製造輕質銅錢,然後再輸出到中國換取重質銅錢,運回國熔化後再鑄造更多的輕質銅錢,再輸出到中國換取更多的銅錢或銅材,如此往復,財富便越聚越多。所以,利用本國所鑄銅錢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也是日本的一大創舉。而數百年後,當其發動侵華戰爭時,更是直接採用了取之於華、用之於華的“以戰養戰”的強盜政策。
據《山東省志》第54卷所載: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時,由於銀賤銅貴,外國人乘機大量收購中國制錢,在破壞中國錢幣制度的同時,為本國積累戰略物資(銅材),日本人更是首當其衝。1915年以後,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作為戰略物資的銅材價格暴漲,在中國國內毀錢取銅之風大盛。日本人為從中國購銅轉往他國牟利,無視中國法律,僱傭中國人在山東內地大肆收買、販運、熔毀制錢為銅塊後報關出口。僅1916和1917兩年間,每年就出口60餘萬擔,值關平銀900萬兩。當時,日本售給俄國的銅塊,有三分之一系中國制錢,直接導致了直、魯、豫三省制錢日減。
古幣的落幕
1920年前後,國內各省軍閥紛紛濫鑄銅元之時,山東的錢價較高,而銀價較低,日本人便乘機盜鑄中國銅元,低價售給中國商人,分運內地,成為導致各地發行虛價銅元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時萊蕪、章丘、寧陽、聊城等十三縣流通的部分“當四十文”的銅元,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1928年8月、9月間,山東即有重量不等的由銅元熔化的銅塊運往日本。其定期開往日本的泰山丸、日光丸等每次裝運的銅塊就不下三四千塊,每塊約重七、八公斤。
1935年,國內實行“法幣”制度,政府限期回收銅元,日本人又乘機大量收購。僅1936年12月,“膠海關”就從開往大連的日本輪船會寧丸上就查出銅元3汽車。
1938年到1945年期間,日偽政權在其占領區內大肆搜刮銅製品,除利用商人到農村公開收買外,還按戶、按人頭強行徵收,民間積蓄的銅元、制錢,幾乎被搜刮淨盡。萊蕪地區也曾一度成為日本人的占領區,自然也難免其禍。

寬永通寶-古幣種類

據史料記載,寬永二年(1625年)乙丑,水戶田町之富商佐藤新助,向日本政府請鑄寬永新錢。後累朝鼓鑄,長達二百餘年之久,品類頗繁,不下千餘種,而且數量極大。光背最為常見,另背有文字(背“文”、“元”字最多)星點、紀年、紀數(背“十六”較少)、紀地及波紋(當四錢)等。初鑄寬永通寶的永字一般由“二和水”組成,稱為“二水寬永”,傳世較少。自寬永十三年至寬文初年所鑄的稱“古寬永”,特點是寶字末二三筆相連,稱“連足寶”,根據鑄時鑄地可分十多個類別,其中“志津磨大字(字形大且與外廓相連)”、“魚尾寶(寶字最末兩筆從中間向左右彎曲分開,形若魚尾)”、“長尾寬(大字且尾筆向上至寬字的最頂部)”等版別較少見。另外,像“坂本草永(永字的左半部帶草書)”、“仙台坡寶(寶字左高右低)”、“竹田異永(永字特大,右面二筆偏低)”等版別的書體與上面幾種都各有特色。自寬文八年(1688年)後鑄造的稱“新寬永”,其特點是寶字末二三筆分開,稱“分足寶”,輪廓端正,文字較細,其版別更為複雜,除銅錢外,還有大量鐵錢。新寬永有幾種相當稀少,如一些寬緣大型錢、奴錢(背內廓極大且與外廓相連)、小字鉛質樣錢等,還有一種背為“白鶴過海圖”的新寬永,鑄造極精,可能屬開爐錢。從幣材上分,有金、銀、銅、鐵、鉛,銅錢又分紅銅、黃銅、青銅,而以紅銅最常見。由於製作精良,為當時我國民間所樂用,成為流入我國混用的方孔圓錢之冠。

寬永通寶- 歷史見證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半兩和五銖錢在日本多處出土即是明證。到唐代,兩國交往更加密切,互派使節,而且唐朝文化對日本影響很大。歷年來出土的唐代開元通寶錢數以萬計。而日本最早的方孔圓錢“和同開寶(王爾)”錢就是仿開元通寶錢而成,在我國也有發現。到了宋、明兩代,兩國經濟往來更加頻繁,中國錢幣繼續大量輸往日本。後來,日本仿鑄中國宋、明的年號錢,也用漢文,名稱一樣。這些錢幣以及其他的日本年號錢也大批流入我國。當然,寬永通寶是最為常見的。

寬永通寶- 文化價值

寬永錢遍及我國城鄉各地,東南沿海各省更是多見。由於中國歷史年代表上找不到“寬永”這個年號,不少初學者時有來信詢問的。其實,還有不少鄰國舊古錢幣在我國流存著,象朝鮮的“常平通寶”、越南的“景興通寶(巨寶)”等不斷發現。正是這些錢幣的存在,反映著我國古老文化對歷史文化所起到的具大作用,並成為中日兩國以及其他鄰國友好往來的歷史實物見證。
清洗
古代錢幣出土多為墳墓等污穢地方,古代多瘟疫所以古錢幣會含有大量未知病菌不清洗對收藏人健康不利。御守塩溶化後是中性消毒液不會出現腐蝕古錢幣的情況,御守塩可以通過水解產生次氯酸從而消除病菌。操作方法如下1:取出古錢幣。2:按照每15枚古錢幣用10克御守塩500克水配置。3:把御守塩放在濾勺里,之後把濾勺浸入水中。4:浸泡24小時候取出古錢,清水沖洗後用乾布擦乾就可以收藏,如果用如用俱攞缽,缽上可以生長出樹根狀物質算是一種收藏中的趣事。
錢幣拓印製作
《東洋見聞錄》記載:
工具:紙(蟬翼扎花或其它很薄的生宣也可)。墨(各種墨汁都可太濃了可加水,固體墨也行)。拓包(根據要做的拓包大小取海綿一塊,團成圓狀用家用保鮮膜包起,再包一曾面布最後包一曾極細的真絲布,用皮筋纏住可調節拓包鬆緊)。水(明凡一豆粒大小防止墨水暈染,膠水幾滴增加墨汁附著性,水250克,御守塩30克防止紙長期保存後纖維收縮紙張變形,攪拌均勻水面上放一張生宣起到過濾的作用,用紙面滲出的水)。棕刷(打壓拓紙用)。壓板(用紙夾和塑膠板絞成不同直徑的)。墊板(防止錢幣移動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軟膠皮墊和書都行)。鎮尺(壓紙)毛筆(沾水)
製作:1。墊板上放一小塊生宣沾濕了錢幣放上不移動。2.上紙用毛筆蘸調好的水適量圖在錢幣上,選一大小合適的紙紙面要均勻無雜質,蓋在錢幣上。壓上壓板。3.用生宣紙蓋在拓紙上吸去多餘的水,再用生宣紙蓋在拓紙上用棕刷打壓要輕從錢幣中間向外打,最後用保鮮膜蓋在錢幣上再打(作用是保鮮膜更薄更能把字口打清楚)。這時壓上鎮尺固定,為什麼不開始就壓鎮尺因為開始就壓一下就把拓紙壓直了,用棕刷一打很容易破。4.上墨墨汁放到硯台中不要太濃,用拓包蘸要勻,用拓包在一生宣上錘打將多餘墨汁吸出,這是要看拓紙的乾到微微發白(一張拓片的關鍵一步),用拓包輕輕從錢中向外錘打要清墨色要淡勻(第一遍最關鍵)。然後可多遍上墨,直到滿意為止,但最後一定要把錢幣的內買輪再打一遍這樣輪廓清晰有立體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