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新街道辦事處

一 寧新概括

興寧寧新街道辦事處位於粵東梅州,是興寧市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東連永和、坭陂,南靠刁坊,西鄰福興,北毗寧中,總面積29平方公里,下轄12個村和5個居委會,人口103163人。
村:東風村、城南村、文星村橫湖村洋里村、陽光村、大圳村、高陂村、大路村、寨仔村、水樓村、大嶺村、黃嶺村、佛嶺村洋嶺村、橫新村。
寧新地處興城東南,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與市區共享發達的交通、通信、供水和供電設施。轄區內交通四通八達,205國道、S225線、梅河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梅河高速公路興寧境內東出口站在轄區洋里村,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網路。同時轄區內有岳宮市場、富興市場、商業城市場、東風市場、東城市場和大嶺、洋里商品集散地等,其中東嶽宮市場是粵東最大的商貿中心之一,東風市場是興寧市紡織原材料集散地。 便利的交通及產品原材料集散地為寧新的紡織企業與國內外的合作與交流提供了保障,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寧新轄內有文峰塔,位於寧新街道辦事處文星村陂嶺上,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814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是我市為數不多的古塔之一。因文峰塔歷史悠久,坐落於山環水抱之中,風景優美,周邊翠竹成林,清冽的寧江水從古塔左側呈半月形奔流而過,塔頂還生長著幾株古榕,蒼勁豪邁,迎風搖曳時如浮在天際的巨型盆景,煞為壯觀,且塔屹立於長陂嶺之巔,遠眺如長劍入雲,近觀似巨柱擎天,氣勢磅礴.(挺破舊的,唉..落敗)
寧新紡織業源遠流長,早在建國以前就是分布面最廣生產最大,從業員最多的工付業且具有一定的規模,主要生產“家居布”而聞名,故素有“紡織之鄉”稱。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更新,深入,紡織業不斷發展,紡織機械也不斷更新,由以前的人力操作的木機,發展現在的全自動化紡織機。目前擁有名種紡織設備2500多台(套),從事紡織行業的人員有近萬人,成為我處的龍頭產業。其中規模比較大產值在百萬元以上的有東風染織廠、洋里染織廠、大嶺染織廠、新春紡織有限公司等30戶,產品種類齊全,有格布系列、毛巾系列床上用品系列、服裝系列等,高、中、低檔的產品能適應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優越的地理環境,便利的交通和東嶽宮市場、富興市場、商業城市場的貿易為紡織品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提供了保證。近幾年來,由於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花色品種不斷創新,產品不但贏得了國內廣大客戶的稱讚,而且深受外商的歡迎,產品遠銷港、澳、台、歐美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2004年我處紡織行業的總收入為4.12億元,為國家創造稅收2856萬元,人均純收入不斷提高,紡織行業也已成為我辦事處的重要經濟支柱。
招商引資
紡織業是寧新的特色產業,在國內處市場具有廣泛影響。寧新黨工委、辦事處以紡織專業鎮為契機,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一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一流,集紡織生產、市場流通、科研信息於一體的現化代紡織工業村,抓好招商引資工作,以承接珠江三角洲等發達地區紡織服裝業梯度轉移步伐。同時,結合實際制訂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承諾服務制度,在政策許可的範圍內,屬本級政府收取的費用實行適當減免,對新辦企業實行“放水養魚”,扶上馬送一程助其快速發展起來,真正做到讓外商進得來、穩得住、能賺錢、能發展。

歷史名人

羅香林(1906年~1978年)字元一,號乙堂,祖籍廣東興寧寧新鎮水樓村下石陂窩祖屋。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師從梁啓超、王國維等著名學者。歷任中山大學、香港大學、珠海書院教授,獲香港大學終身名譽教授銜。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生平著書41種,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他首創族譜學,乃繼甲骨學、敦煌學、簡犢學之後,開拓了歷史研究新領域;其《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篇》等開創性著作,為客家研究之學奠定基礎。抗日戰爭期間,羅香林任廣州中山圖書館館長,費盡心力,將館藏善本與重要圖籍,舶運至柳州石龍,使之免罹戰火。羅香林畢生獻身學術,盡瘁教育,弘揚中華文化,享譽中外文史學界,人稱其為梅州八先賢之一。
羅孟郊(公元1092—1153年)字耕甫,號休休,循州興寧(今廣東省梅州地區興寧市寧新人)。他祖先居住在江西省南昌。
羅孟郊早年喪父,服侍母親很孝順。他少年時非常聰穎,二十歲時,在興寧神光山附近的羅嶺草舍里,勤奮攻讀,精通經史。後來,他出遊四方,與胡詮、將之奇等人是摯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他考中舉人,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考中進士,開始時,他在朝廷任大學博士職。那時,奸臣蔡京擅權,朝政日非。孟郊主使大學士陳東上書,揭露蔡京等六人罪行,稱他們為“六賊”。不久,欽宗便把“六賊”中的王黼,朱勔等治罪。當金人南侵時,欽宗懾於金人的氣焰,想罷免尚書右丞相兼親征行營使李綱的職務,以討好金人。羅孟郊又叫陳東及京及京都官民萬餘人到皇宮前上書請願,要求留用李綱為國家效力,挽救民族命運。後來,宋高宗南遷,秦檜當權,陰謀與金人議和。羅孟效又和葉三省、楊煒、王遠等人極力反對和議。秦檜恨之入骨,主使御史羅汝楫奏謗羅孟效“飾非橫議”。結果,羅孟郊被貶謫到江西興軍(“軍”是宋朝行政區劃名稱)。這一年,是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
羅孟郊看到宋主昏庸,奸臣殃國,外敵侵凌,山河日蹙。自己一片忠貞報國之志不得酬,徒喚奈何。到興國後,他放懷山水,屏絕人跡。第二年,他便在貶所逝世,終年六十二歲。
過了二年,秦儈陰謀使人誣陷張浚、胡詮、羅孟郊等五十三人以大逆罪,欲置他們於死地。秦儈不知羅孟郊已逝世兩年多了。
正當秦儈的陰謀即將實現時,他卻突然病死了。高宗下詔復用張浚、胡詮、羅孟郊等五十三人。朝廷得知羅孟郊已逝世,追贈他為禮部尚書,敕葬興國甘棠山。
羅孟郊生當金人南侵,宋主昏庸、奸臣掌權,秦儈殺民族英雄岳飛,陰謀賣國求和之際,他目擊時艱,力主抗金復國,反對投降,主使陳東等冒死上書。此義舉雖未能挽宋室於沉淪,但他一片忠貞、不畏權奸的凜然正氣和愛國精神永遠值得人民崇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