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霍童線獅

寧德霍童線獅

“舞獅”許多人都見過,但通過絲線控制獅子的動作和表情則鮮為人知,

寧德霍童線獅這就是寧德霍童線獅。

概要

“舞獅”許多人都見過,但通過絲線控制獅子的動作和表情則鮮為人知,

(圖)寧德霍童線獅寧德霍童線獅

這就是寧德霍童線獅。它源於明嘉靖39年,由民間的單獅表演演變為現在的三獅表演。線獅主要通過頭索、尾索及腮索拉動,使表演台上的線獅坐立、蹲臥、擺首等,做到詼諧輕巧、動靜結合。更奇特的是線獅能含球、吐球,加上燈光變幻、吐雲噴火、打擊樂強弱等配合,線獅百態千姿,栩栩如生。大的線獅重40多斤,小的線獅也有20多斤,。寧德霍童線獅曾多次參加省內外及港澳的文藝演出,取得優異成績,受到觀眾的喜愛和好評。

特色

據歷史傳說,代諫議大夫、開山大祖黃鞠公曾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當地以舉辦“二月二”燈會的方式來紀念他,線獅表演是“二月二”燈會中最具特色的節目之一。明代中後期以來,霍童線獅成為當地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寧德霍童線獅寧德霍童線獅

線獅表演之前,從舞台製作、燈光效果配置到繩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繩索的穿結是線獅表演的關鍵環節,每一個穿孔動作都必須細緻認真。線獅所銜的球精緻靈巧,大球網筐內套有旋轉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燈光,在夜裡閃閃發光,猶如點點繁星。獅子全身由多種材料製成,以竹篾為框架,裡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膠等,獅毛則用特殊的彩色塑膠絲製成。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改革,線獅的體積從最初的小如木偶發展到現在的龐大沉重,結構由簡單變得複雜,製作工藝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完善。

線獅不但製作工藝複雜,表演起來更要過人的技巧。表演者站在台後提繩子,人距離獅子少則5米,多則超過10米;十數位訓練有素的線獅藝人得分成數組,每組中一人為主,其他人為輔,配合無間;舞獅者以不同的節奏或頻率拉扯繩索,表演出獅子的各種動作神態;舞獅者不但要有熟練的技巧,更要有充沛的體力。

霍童線獅通過繩索操縱獅子表演各種動作,集文功、武功於一身,其表演有單獅(雄)、雙獅(一雄一雌)、三獅(一母二子)、五獅(一母四子)4種形式。線獅表演最早是沿途行進,邊走邊舞,後轉為固定台表演。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實踐性創造,線獅的表現力越來越豐富,能表演坐立、蹲臥、甦醒、伸展、登山等各種不同姿態,僅獅子戲球就有尋球、追球、得球等動作。獅子所有的這些動態表演,全憑藝人們集體的操縱和密切的配合加以實現。

傳承價值

寧德霍童線獅表演

霍童線獅不僅擁有豐富的表演內容,還具有一套獨特的傳承方式,有傳男不傳女的家族傳承特點,由此而導致了後繼乏人的情況。在民俗文化地位上霍童線獅堪稱中華絕活。由於它具有的一定穩定性使得線獅文化不僅擁有豐富的內容,還具有發展性。然而,對於這門民間絕活的薪火相傳,老師傅們卻有些憂心忡忡。線獅表演通常只是傳統佳節的助興節目,即使應邀去外地表演,所得經費也往往入不敷出。因此線獅表演藝人平日都要做工養家,演出前才集合排練,這不免影響了對線獅表演藝術的鑽研與發揚光大。如今熟稔線獅表演技藝的大多是族中長者。其實年輕人也很熱愛這門祖傳絕技,每年都有不少小伙子要求學藝。可是學成之後,由於謀生的需要,辛苦培養的新生力量卻在悄悄流失。霍童線獅堪稱中華絕活兒,發掘搶救和保護霍童線獅,對認識和研究中國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價值

獨特的風格、奇妙的技巧,使霍童線獅成為當地老百姓心目中首屈一指的民間絕技。早在1945年,寧德城關民眾就把霍童線獅請去巡街表演,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對祖國"睡醒的東方雄獅"寄予厚望;1956年,霍童線獅參加全省民眾業餘文藝匯演,當即轟動省城,榮獲創作獎、表演獎;1988年中央電視台播放霍童線獅專題節目,譽之"堪稱一絕";1991年參加"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州歡樂節",表演27場,觀眾達23萬人次;1996年應澳門市政廳福建同鄉會邀請赴澳演出7天,場場觀眾爆滿……而今年省文聯、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授予霍童傳統線獅演出隊"福建省民間藝術團成員單位"稱號,更燃起老師傅們再創線獅絕藝輝煌的希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