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學

實學源於中國,流傳於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是一門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國際性學問。中國實學傳入朝鮮、日本後,與朝鮮、日本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朝鮮實學和日本實學。近代東亞還有過作為儒學(朱子學,陽明學)別名的實學概念。這個實學概念在當今日本社會基本上被遺忘了。這個實學概念重視實心的部分,是和近代“實學”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

基本信息

實學

正文

李氏朝鮮後期興起的以實證方法探求真理、經世致用的學問。產生於17世紀初。主要研究朝鮮的史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對外關係及天文學、農學、醫學等,目的在於“富國裕民”、“利國厚生”。主要代表為李跴光、柳馨遠、丁若鏞等。
16世紀以後,朝鮮的社會發生劇烈變化,金屬貨幣的流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統治階級的思想基礎──朱子儒學趨於反動。中國之際,先進思想家無證不信的實事求是的方法論以及中國和西歐的先進科學技術傳入朝鮮,因而自16世紀末開始,一些進步學者主張在學風上突破舊的拘束,建立致用於世的學問。在此基礎上,李跴光在17世紀初首創實學,其後的韓百謙柳馨遠更將其系統化。18世紀時,實學進入繁盛時期,主要代表為望湖學派的創始者李瀷。18世紀後半期還出現主張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以及通過中國傳入的西方先進文化的北學派,其代表為洪大容朴趾源朴齊家。19世紀國中期是實學進一步發展的時期,出現了實學的集大成者、傾向於重農主義的丁若鏞。而李圭景崔漢琦等人則偏重於重商主義,主張與外國自由通商,成為後期開化思想的橋樑。
實學家們繼承以前的朝鮮學術成果,反對在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朱子學,力主學以致用,研究和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對朝鮮中世紀後期的學術發展和政治經濟改革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為近代朝鮮的文明開化和朝鮮文化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