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困脾證

寒濕之邪內盛,困阻脾胃樞機所引起,臨床以脘悶體重、便溏浮腫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痰飲、泄瀉、霍亂、黃疸、水腫,以及西醫的急性胃腸炎、黃疸型肝炎、腎炎等疾病。

寒濕困脾證

正文

寒濕之邪內盛,困阻脾胃樞機所引起,臨床以脘悶體重、便溏浮腫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痰飲、泄瀉、霍亂、黃疸、水腫,以及西醫的急性胃腸炎、黃疸型肝炎、腎炎等疾病。
寒濕困脾的病理特徵是脾陽不振和濕邪內盛。可因素體脾陽不振,加之飲食不節,過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於輸布,停滯而為水濕。內生的水濕又困阻脾陽,形成惡性循環。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處潮濕,寒濕內侵,脾陽受困而形成。寒濕困脾證臨床表現為脘腹痞悶脹痛,飲食減少或不思飲食,口中黏膩,大便溏泄,頭重如裹,肢體睏倦沉重,面色晦黃,或面目肌膚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燻,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婦女白帶增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由於寒濕內盛,中陽受困,脾氣被遏,運化失司,故見腹脹便溏;寒濕困阻,清陽不展,故見頭身困重,面色晦黃;寒濕困遏陽氣,水濕失於溫化,泛溢肌表,故尿少肢腫。
寒濕困脾證的治療,以溫中化濕為法。胃苓湯、平胃散、實脾飲、理中丸、苓桂術甘湯等方劑可隨證選用。
寒濕困脾與濕熱蘊脾證均屬濕邪困脾之證,均見脘腹痞悶,肢體困重,大便稀溏,苔膩脈濡等症。但寒濕困脾除脾為濕困之外,還兼有脾陽不振、陰寒內生等病理變化,故常兼見腹痛,浮腫,尿清色白,苔白脈緩等症;濕熱蘊脾除濕邪困脾外,還兼有熱邪,故常見小便黃赤,苔黃,脈數等症。治療在健脾利濕基礎上,寒濕困脾證應溫中散寒,濕熱蘊脾證應清熱利濕。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