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拾得圖》

《寒山拾得圖》

《寒山拾得圖》是一幅中國古畫,繪製於明代,現藏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蔣貴,生卒年不詳,號青山,儀真(今江蘇儀征)人。師吳偉,人物畫細緻逼真,山水畫亦重寫實。此圖畫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與拾得二人。寒山亦稱寒山子,居天台豐縣寒岩,好吟詞偈,狀似瘋癲。拾得是孤兒,寺僧拾而養之,故名拾得,在寺執炊滌器,與寒山友善。圖中右部署有“青山”,為蔣貴號,並鈐有印。這是目前所知蔣貴唯一署名的作品。

《寒山拾得圖》寒山拾得圖
名稱: 明蔣貴寒山拾得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 明代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文物現狀: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簡介

絹本,縱173.5厘米,橫 105.5厘米。中國古代的大夫畫家們,常於作品中描繪一些逸士高人,藉以曲折地表達自己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閒雅情趣。明代人物畫家蔣貴便是這種類型的畫家。

蔣貴所作的《寒山拾得圖》,寒山(約680--約793)即寒山子,唐詩人。傳為僧,一說是道士,隱居始豐縣(今浙江天台)寒岩。拾得,唐名僧、詩人,與寒山友善,世以寒山拾得並稱。寒山的詩釋道思想相雜,但淺近自然,而拾得的詩偏於說理,意境不足。該圖描繪了寒山、拾得兩人著單衣立於寒風中。左邊的寒山懷中抱一掃帚似乎要去掃雪,一陣寒風襲來,他順勢將雙手插入懷中取暖。也許是為了表現風吹得厲害,寒山的動作顯然有些不自然,身體呈弓曲之勢,站立也有些不穩,或許是作者著意線的韻味和氣勢,寒山的描繪用筆酣暢秀逸。拾得左手提一罐子,也許裡面盛的是他們的飯食。風來了,他下意識地舉起左手遮擋。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他們的面部卻呈現出意味悠遠的微笑,頗有大化無形、超然物外的禪意。

蔣貴的繪畫主要學習吳偉的畫法,並遠師南宋院體水墨畫。從畫面上,我們能夠感覺到他是受了李唐畫風的影響,兩個人物安排在近處,給人一種很強烈的視覺印象,而遠景的虛化處理,更強化了人物的形象。背景部分用筆較為豪放粗簡,向外探出的樹幹向背分明,樹枝行筆錯落而不失堅挺,表現藤蔓的線條瀟灑飄逸,或濃或淡,並在上面以淡墨點染些許殘葉,從而營造了全畫寒風蕭瑟之韻味。在衣紋處理上,寒山的衣紋雖方折勁利,但氣脈連線不斷,生動地表現出人物在寒天裡隨風飄逸的動態;拾得的衣紋線條淺淡舒展,人物面部的五官神情以工筆線條表現,頗為生動,意味悠長。全畫黑白對比強烈,墨色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圖右款署“青山”。

作者簡介

蔣貴,號青山,儀真(今江蘇儀征)人,明末《畫史會要》說他“宗吳小仙(吳偉),人物逼真,山水近似”。蔣貴(1415—1484)字文富,安徽歙縣蔣家塢人,居江都。元末,其父從龍隨朱元璋起兵, 有功,後為燕山衛卒。貴弱冠即代父役,隨朱棣征戰,積功升都指揮僉事。掌彭城衛軍事。宣德二年(1427),任右參將,隨總兵陳懷征討四川松潘叛亂有功,升任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宣德七年復任參將,輔助陳懷鎮守松潘。宣德九年,諸番復叛亂,貴督兵征伐,捷還,升任都督同知、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鎮守松潘。正統初,召進京,任右都督,不久佩平虜將軍印,平定甘肅、賀蘭山等地叛亂,論功封定西伯。正統四年 (1439)鎮守甘肅。正統六年佩平蠻將軍印,任總兵官,征討雲南麓川叛亂,功列第一,次年還京,封定西侯。正統八年夏復佩平蠻將軍印,帶長子雄與兵部尚書王驥征討思機發,攻破其寨。雄乘敵敗,率30人追擊,遭敵扼困,自刎。追贈雄為懷遠將軍、彭城衛指揮使。貴卒,贈涇國公、謚武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