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縣阿宮腔皮影劇團

段為領班人,屢經坎坷,一直於渭北、關中東部各地鄉村城鎮堅持演出。1928年以後,飢謹、瘟疫相繼而來,皮影戲班被迫解散。幾年後,段天煥召集起舊班子在各地演出,勉強餬口。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由於拉夫派丁、苛捐雜稅、敵機空襲,使廣大農村一片慌亂蕭條。西安及各縣的大戲班紛紛四出,走鄉串鎮,對皮影、木偶小戲連壓帶擠,等於斷絕了生路。
解放後,阿宮腔被列為珍稀劇種,1952年,縣政府批准了段的皮影社為職業性的重點班社,任命段天煥為社長,更名為“民樂皮影社”,演職員有程應文,支樹魁、黨兆信、趙志奎。1953年又改名為“富平縣群樂皮影社”,1955年,招收段明俠為學徒,聘請任喜德幫擋,秋季又招收王開文為學徒。
1956年參加陝西省第一屆皮影、木偶觀摩演出大會,演出《觀表》《剪梅鹿》《三宵坐洞》獲演出一等獎,段天煥、黨兆信、支樹魁分別獲個人一、二、三等獎。匯演期間,同行們爭相學習“群樂皮影社”演出的《拉馬》中的煙火技巧,省廣播電台也為該社演出的《寒宮認母》和《王由掛畫》進行了錄音。段天煥被選進了主席團,阿宮腔的藝術價值,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1957年,縣政府批准皮影社為集體所有制專業皮影社,並改名為富平縣皮影劇團,隨後,又招收了學員王立勝、惠東新、徐東海、邢忠友。
1959年初,富平縣併入銅川市,該團又改名為“銅川市阿宮腔皮影劇團”。 1960年劇作家田漢來銅川,觀看了該團演出的《觀表》。
1961年9月,恢復富平縣制,劇團又改名為“富平縣阿宮腔皮影劇團”。以後試排了現代劇《三世仇》,在1961年赴京演出時,該團段天煥在國務院小禮堂里,為中央領導人演出了阿宮腔皮影戲《穰侯搜車》和《淮河營》等劇目,得到了讚賞。1974年,參加地區皮影匯演,節目為《紅燈記》中的“痛說家史”、“斗鳩山”與《龍江頌》中的“後山訪旱”,省電台進行了錄音並且播放。1975年,參加省皮影、木偶選拔演出,節目為《常青指路》《情深似海》《閘上風雲》。後同華縣、禮泉組成陝西省皮影、木偶演出團赴京參加全國皮影、木偶匯演,演出了《情深似海》,頗受好評。
1976年,進行了皮影改革,聘請華縣魏致全刻制了大影人,試用了消影燈光,試製了機關布景和道具,縣文教局助其併購置了運輸工具等。1980年,段天煥老藝人完成了37部阿宮腔傳統劇的錄音,1982年段天煥老藝人留下“祝阿宮腔永傳”的遺言後不幸去世。
目前,富平縣阿宮腔皮影劇團阿宮腔和秦腔兼演,活躍在全縣的村村鎮鎮,阿宮腔這一珍稀的藝術奇葩,正在不斷地綻放出鮮艷的花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