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太后餅

富平太后餅

富平太后餅是獨具陝西省富平縣地方特色美味的餅類小吃,具有外皮焦黃酥脆,內質層次分明,柔軟可口,油香不膩的特點,早已膾炙人口,為民眾所喜愛。近年來,成為西安一些賓館、酒樓、飯店接待國際友人的名點 。

基本信息

小吃介紹

富平太后餅 富平太后餅

富平太后餅,歷史悠久,起源於西漢文帝(公元前180年至前157年)時期。相傳,文帝劉恆建都長安(今西安),他的外祖母靈文侯夫人,建園於當時的懷德縣(今陝西省富平縣華朱鄉懷陽城),在那裡居住。文帝的母親薄太后經常由長安來此省母,隨行御廚將烤餅技藝傳授給當地村民。從此,漢宮烤餅,落戶民間,故取名“太后餅”。兩千多年來,這一烤餅技藝世代相傳,延續至今,成為地方風味名食 。

“太后餅”是陝西富平縣的風味小吃,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原料配方 白麵粉5千克 豬板油2千克 花椒少許 大茴香、桂皮、蜂蜜、精鹽適量

製作方法

1.將大茴香、花椒、桂皮加適量水熬成調料水;將豬板油去皮膜,切成丁,再用排刀剁成油泥,剁時要將調料水分數次加入。然後將麵粉和好,分成重約1千克的面劑5個,逐個用手拍平,放在案板上甩扯成7毫米厚的長方形面片,面片上抹一層板油泥,隨即從右向左捲成圓柱形,再搓成直徑約7厘米的長條,用手壓扁,疊成三折,再搓壓成一層17厘米長的條,揪成每個重約100克的面劑,一個個豎起來在手中旋轉五六轉,用拇指壓住頂端,邊轉邊向下按,如此五六次後,用手拍成直徑約7厘米的圓餅,圓餅頂面抹上用水化開的蜂蜜。

2.在三扇鏊(是陝西地區烙制麵點及一般燒餅之類的小型木炭烘爐,分上鏊,中鏊,底鏊。上鏊鏊面向上,中鏊鏊面向下,中鏊用三根鐵條吊起蓋在底鏊上,上架木炭火,中鏊上面放一圓形三角鐵架,高約23厘米,上鏊放置在上面可以移動,底鏊面向下,周圍用耐火泥作邊,邊高約17厘米,成凹形烘爐,下設木炭爐,一般的火力是底鏊較中、上鏊火力小。烙制麵點、燒餅之類,先放在上鏊使其一面或兩面受火,起到烘及烤的作用,制出的食品色味形都較一般的好。在連續操作中,可以便於掌握時間,保持質量)的底部,抹遍菜籽油燒熱,放上圓餅烘烤成金黃色即成。

小吃特色

外皮焦黃酥脆,皮質層次分明,柔軟可口,油香不膩。

文化價值

一、 厚重的歷史價值。太后餅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及御品特徵,對研究西漢時代及至之後的歷朝歷代的帝王生活、宮廷生活以及民間習俗,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內涵豐富的食品文化價值。關於太后餅的傳說多種多樣,活靈活現,都充分體現出我國食品發展的文化和食品自身的文化。可以看出,太后餅是我國糕點食品的起源,是烤制食品的前身。

三、食品加工工藝的科技價值。太后餅加工工藝很原始,很地道,任何時代的任何食品以及任何工藝和革新都無法取代,而且這種看似粗糙的工藝把原生態式原料加工得讓世人都有一種強烈的口福感和享受感,其營養價值競滋養了一代君王。其科技含量可想而知

歷史淵源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0—157年)。傳說他在襁褓之時,母親薄太后的奶水不好。他常嗷嗷待哺,令母親心急如焚。一日,薄太后進御廚內去想辦法。她看到廚案上雪白滋潤的豬板油,就覺得它是滋補肌體的好養料。於是,她就用蒸饃的發麵,摻進豬板油,調成擀麵仗粗二三寸長的麵條兒,用火燒烤。劉恆一嘗,酥、爨、綿、軟,口感特好,非常愛吃。就是這種後來叫做火曲的粗製食品,既解了薄太后的燃眉之急,又滋養了一代君王 。

火曲就是太后餅的發端。

薄太后是位賢淑女人。 呂后當權,她遠離皇室,常帶著兒子劉恆到京畿之地的懷德縣(今富平縣華朱鄉懷陽城)來散心。據《富平縣誌》載,這裡有薄太后的花園。 當地民眾得知劉恆是火曲養大的,就仿效著給自家孩子做,果然好吃健胃。至今,當地人仍在蒸饃時燒甜跳 (即火曲)。後來,有好奇者,按照火曲的配料,焙製成餅子,其形、色、味和養份更別具一格,引起薄太后的極大興趣。因此,這種餅子後來就成了御品。

當地人民為了紀念薄太后,在懷陽城以南自西向東修了上中下三座廟,廟,把這種餅叫做太后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