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調節

定義

密度調節 regula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即種群密度增大時,其增大受到抑制;密度減小時,則促進其增大,結果密度變幅受到限制,使種群維持平衡。一般認為,由於在高密度的條件下可使死亡率增高或招致繁殖抑制,以及遷出率提高等,所以通過密度依賴因素的作用,實現密度調節。圍繞食物、空間的種內競爭以及較低密度下產生的同種個體間的相互作用是最基本的調節機制,但捕食動物,寄生蟲、病原生物的作用也是重要的。許多人認為,密度變化大的昆蟲類中,按照密度水平,不同的因素起著密度依賴作用的結果,進行密度調節,但這並未得到證實。不過這在鳥類和哺乳類中,對種內關係顯然是重要的。此外,隨著地盤割據、等級等社會組織的發展,導致高死亡率的直接的競爭也可以避免;另外一部分個體從繁殖群中被排擠出來等,這就使整個種群的猛增猛減受到抑制,而被調節到穩定的密度。溫-愛德華(V.C.Wynne-Edwards,1962)提出關於所有的社會組織是與密度自我調節相聯繫而進化的假說。也有人例如奇蒂(D.Chitty,1960)認為,具有低密度和高密度下不同的基因型的個體的選擇是自我調節的主要機制。對於密度調節的存在,有些人是部分地持否定態度的。例如登·波以耳(P.J.den Boer,1968)認為,構成種群的個體的變異性與環境的時間空間上的差異性使滅絕的危險性分散,所以看到的只不過是個體數目外表上的穩定,密度調節機制能發生作用,只不過是個別的情況。

相關條目

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