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波理論

密度波理論是說明星系鏇渦結構的一種理論。鏇渦結構是鏇渦星系的主要形態特徵,但是,在星系自轉時,內部角速度比外部角速度大,鏇臂應該越纏越緊。

密度波理論

正文

說明星系鏇渦結構的一種理論。鏇渦結構是鏇渦星系的主要形態特徵,但是,在星系自轉時,內部角速度比外部角速度大,鏇臂應該越纏越緊。據計算,在星系年齡內,鏇臂應該完全纏繞在一起,然而觀測所見並非如此。有人認為維持鏇渦結構的力量是星際磁場,但磁場實際強度不足以維持這種結構。1942年瑞典天文學家林德布拉德提出密度波觀念;1964年以來,美籍科學家林家翹建立了系統的密度波理論。密度波理論認為,恆星在繞中心鏇轉時,繞轉的速度和空間密度都是波動變化的。運動慢則恆星密集,反之則稀疏,因而空間密度也呈現波動變化。這種波既繞中心環行傳播,同時又沿半徑方向傳播,因而密度極大的波峰呈鏇渦狀分布,從而形成鏇臂。恆星進入鏇臂後因為恆星密集和引力場加強而減慢速度;反過來,速度減慢使恆星“擁擠”一起,密度增大,引力場加強,因而使這種狀況得以自行維持。密度波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鏇臂中的星不是一成不變的,恆星有進有出,川流不息,而鏇臂圖案卻保持不變,鏇臂不會纏捲起來。根據林家翹的密度波理論模式,從星系應該遵循的引力場方程和動力學方程,得出準穩定的鏇渦密度波解,說明了許多觀測事實。密度波理論成功地解釋了鏇渦結構的本質和能夠維持的原因,但是關於鏇臂的起源與演化等問題,仍需作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書目
 K. Rohlfs ,Lectures on Density Wave Theory, Springer Verlag, Berlin,1977.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