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峴山羊公祠堂

此詩當作於范仲淹晚年。作者晚年曾出知鄧州,接著徙荊南(江陵),他大概是在這個階段到過襄陽。此詩讚頌晉代羊祜治襄的功勳德望;稱頌襄州知州王源叔重建峴山羊公祠的盛事。全詩貫串著“為官留惠於民”的主題。“山姿列去端,江響拂天籟”一繪山形,一寫水聲,描寫了襄陽山水之美。

基本信息

【名稱】《寄題峴山羊公祠堂》

【年代】北宋

【作者】范仲淹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寄題峴山羊公祠堂⑴

休哉羊叔子,輔晉功勳大⑵,

化行江漢間,恩被疆場外⑶,

中國倚而安,治為天下最。

開府多英僚,置酒每高會⑷。

徘徊臨峴首,興言何慷慨;

此山自古有,游者千萬輩,

湮來皆無聞,空悲歲月邁⑸!

公乎仁澤深,風采獨不昧⑹。

於今墮淚碑,觀之益欽戴⑺。

卓有王源叔,文學偉當代⑻,

借麾守襄陽,高懷極恬退⑼。

山姿列雲端,江聲拂天籟⑽。

行樂何逍遙,覽古忽感慨。

不見叔子祠,荒沒民疇內⑾。

千金贖故基,廟貌重營繪⑿。

襄人復其祀,水旱有信賴⒀。

太守一興善,比戶皆歡快⒁。

源步正可歌,又留千載愛!

作品注釋

⑴峴山羊公祠堂:峴山有紀念羊祜的祠宇,始建於西晉鹹寧末或太康初,後毀。此詩便是記北宋時襄陽知州重建斯宇之盛事。

⑵休:美善。

⑶化:風習教化。羊祜的德行教化傳播於江漢。《晉書·羊祜傳》:“祜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緩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被:加,及。這句是說,他的恩德超出戰場之外。

⑷開府:原指成立府署、自選僚屬。晉代諸州刺史多以將軍開府,都督軍事。英僚:優秀的下屬官員。置酒:辦酒宴。高會:雅會。本傳載:“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到)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

⑸“此山”六句:羊祜本傳載:羊祜登峴山,“嘗慨然嘆息,顧謂從事中中郎鄒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湮:埋沒。邁:邁往,消逝。

⑹仁澤:仁愛恩惠。風采:風度神采。昧:隱沒。

⑺墮淚碑:見前注。欽戴:欽佩愛戴。

⑻卓:高,不平凡。有,助詞,此處無義。王源叔:范仲淹同時代的王洙,字源叔,累官侍講學士,有文名。因事黜知濠州,遷調知襄州(襄陽)。

⑼麾:旌旗之類。漢制:郡太守車兩幡(旌旗之類)。唐、宋的州刺史、知州略相當於漢之郡太守。這裡的“借麾”即指王源叔調任襄州知州。恬退:舊指淡於名利。

⑽“山姿”兩句:是說襄陽的群山的美好的姿態排立於雲端,漢江的流水聲飄蕩著天然的美妙音響。拂:擺動,飄動。天籟:自然的音響。

⑾疇:田畝;已耕種地的田地。

⑿“千金”二句:指王源叔用高價買下荒為耕地的羊公祠故址,重新建設祠廟,精加雕繪。

⒀“襄人”二句:襄陽人恢復了對羊祜的祭祀;以後如果遇到水旱之災,就了有依賴,可以祈衣羊祜的神靈為他們消災免難。

⒁比戶:比並的各戶,即各家各戶。

作品簡析

此詩當作於范仲淹晚年。作者晚年曾出知鄧州,接著徙荊南(江陵),他大概是在這個階段到過襄陽。此詩讚頌晉代羊祜治襄的功勳德望;稱頌襄州知州王源叔重建峴山羊公祠的盛事。全詩貫串著“為官留惠於民”的主題。“山姿列去端,江響拂天籟”一繪山形,一寫水聲,描寫了襄陽山水之美。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宋代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為北宋名臣,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十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宰相,三次被貶。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公元1043年(慶曆三年)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仁宗採納之並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不久因保守派反對而不能實現,並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病死於赴潁州途中,卒諡文正。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稱“范履霜”。工詩文。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