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命周期理論

家庭命周期的理論 Carter Carter

家庭生命周期理論
修慧蘭
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論
一般模式
家庭家庭生命周期八階扇型論,Duvall(1977)
庭階段標記與發展任務,Zilbach(19869)
水平與垂直壓力模式,Carter & McGoldrick(1988)
關係系統質變理論,Wynne(1984)
吳就君(民88)采Thomas的觀點
另類模式
離婚家庭,再婚家庭,單親家庭,無子女家庭,同居家庭,同性戀家庭
與家庭發展的相關議題
性別議題
女性主義對現有家庭發展觀點的挑戰
文化因素
預試歷程
互動結構的了解
結構模式與意義
Intake
傾聽案主口述
傾聽對事件的描述
主述問題的了解
傾聽相關線索
預約時間
形成治療師的預評
家庭背後的
模式與與意義
發展面的了解
一般性
家庭生命周期階段
特殊性
特殊事件的了解
結構面的了解
Content & Process
角色與權力
溝通與表達
個人特質的影響
協商與問題解決方式
以治療目標為焦點,形成介入方式
圖一,與陳韺(民90)訪談所整理的家庭評估歷程
家庭周期理論在治療上的意義
不同學者的
家庭命周期的理論
Duvall(1977)八階扇型論
最早期針對美國中產階級所提出的完整模式,最大貢獻在於其提供明確的事件與時間點以作為研究操弄之用
Carter & McGoldrick(1988)
水平與垂直壓力模式
除了在不同時間點上的發展,每一階段也會受「水平壓力」以及「垂直壓力」的影響,其影響會展現在不同「系統層次」面向上
Carter & McGoldrick(1988)
(修正)水平與垂直壓力模式
家庭交際期:年輕成年人逐漸脫離依附
新家庭結合:透過婚姻的約定而形成新家庭
兒童家庭:開始接受新的家庭成員進入
青少年家庭:透過家庭界限更具彈性,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擴大家庭:接受孩子向外延伸以及接受更多心的成員進入
晚年家庭:接受代間角色的轉換
Zilbach(1989)家庭發展任務論 (英文出處)
每個階段皆有其可觀察的「標記」,以及概念上的「發展任務」,在實務套用上極具貢獻.
Zilbach(1989)家庭發展任務論
早期
第一階:新婚夫婦的結合
第二階:變成三人,第一個孩子初生
中期
第三階:進入,孩子開始上學
第四階:擴展,孩子開始向社會層面獨立
第五階:離開,第一個孩子完全離開家
晚期
第六階:規模變小/擴展,最小孩子完全離家
第七階:終結,其中伴侶一人死亡到兩人死亡
吳就君(民88)采Thomas的觀點
提供清楚的操作型定義,以及本土化的觀點
獨立性成人家庭:一個人生活
婚姻家庭:兩個獨立個體結婚
新生兒家庭:老大出生
學齡前家庭:老大會走路
學齡期家庭:老大上學
青春期家庭:老大十三歲
起飛期家庭:老大高中畢
良師益友家庭:最小孩子結婚或離家工作
退休期家庭:其中一個配偶或兩人皆退休
老年期家庭:80歲以上,可能已失去老邁配偶
Wynne(1984)關係系統質變理論
認為家庭系統發展是一種「質變(epigenesis)」的歷程.
依附照顧(attachment/caregiving)
溝通傳達(communicating)
參與問題解決(joint problem-solving)
相互關係(mutuality)
親密關係(intimacy)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