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黃腔

宜黃腔

明隆慶萬曆年間開始流行於浙江義烏。明王驥德《曲律》:“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此為關於義烏腔之最早記載。據沈寵綏《度曲須知》,義烏腔於明末仍與海鹽、弋陽諸腔同時為當時影響較大之戲曲聲腔。現已失傳,其劇目、音樂、表演藝術上之特色已無從查考。根據部分婺劇老藝人之回憶,浙江浦江一帶清代曾流行義烏腔,系高腔形式,其劇目、音樂、表演藝術均與目前婺劇中之“西吳高腔”甚為接近。

古代戲曲聲腔。
據明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系由嘉靖年間抗倭將領譚綸,從浙江將海鹽腔戲班帶回原籍江西宜黃後,受到當地音樂和語言的影響,逐漸形成。但宜黃腔這一稱謂,始見於清嘉慶時宗室昭槤的《嘯亭雜錄》。有人認為宜黃腔即二黃腔的前身或二黃腔,但尚缺乏根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