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神清源師廟

戲神清源師廟廟址在“河之西”、“城二龍交匯”處。該縣文物普查人員走訪當地長者,得知“文革”前,在宜黃河西岸“宜水”與“黃水”交匯處有一廟叫“社公廟”,常有戲人在此拜神、唱戲,此廟在“文革”中被毀。文物普查人員實地調查並對照相關資料後認為,“社”即社戲,社公即戲神,“社公廟”遺址即是湯顯祖筆下的“戲神清源師廟”遺址。 

據《宜黃縣誌》記載,“戲神清源師廟”廟址在“河之西”、“城二龍交匯”處。該縣文物普查人員走訪當地長者,得知“文革”前,在宜黃河西岸“宜水”與“黃水”交匯處有一廟叫“社公廟”,常有戲人在此拜神、唱戲,此廟在“文革”中被毀。文物普查人員實地調查並對照相關資料後認為,“社”即社戲,社公即戲神,“社公廟”遺址即是湯顯祖筆下的“戲神清源師廟”遺址。 明清時期,宜黃縣是遠近聞名的“戲鄉”,是京劇“二黃腔”的發源地。湯顯祖從四川棄官返鄉後,幾乎把宜黃當成了第二故鄉。嘉靖末年,明兵部尚書譚綸奔父喪回籍時,特意從浙江帶來“海鹽腔”戲班,為鄉鄰助興。湯顯祖見其腔“體局靜好”,便請譚綸留下戲班,“以浙人歸教其鄉子弟,能為海鹽聲”,宜黃弟子“食其技者殆千餘人”,此“技”即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宜黃戲”。從那時起,“舊腔”變為“新調”,“二黃腔”由此發端。
早先,在“戲鄉”宜黃,民間演出之前,戲班都會舉行祭拜“戲神”活動。宜黃人祭拜的是“戲神清源師”。在湯顯祖的幫助下,當地人興建了一座“戲神清源師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