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洞靈觀

宜興洞靈觀

宜興洞靈觀,即天申宮、朝陽道院,緊依張公洞。唐以前洞靈觀為寺。唐開元初,萬惠昭天師至此投簡封龍,奏復為道觀。唐明皇御賜匾額為“洞靈觀”,屬縣城內的通貞觀,賜封庚桑楚為“洞靈真人”,亢倉子九篇為《洞靈真經》。道家將“洞靈真人”、《洞靈真經》歸入《道藏》,唐代時聞名於全國,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後屢遭兵毀。1994年7月,市政府風景園林管理部門負責籌資重建洞靈觀,依山旁洞,占地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千平方米,上下8殿。同年12月,經宜興市人民政府批准,洞靈觀正式列為道教活動場所。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宜興洞靈觀 宜興洞靈觀

洞靈觀即天申宮、朝陽道院,緊依張公洞。唐以前洞靈觀為寺。唐開元初,萬惠昭天師至此投簡封龍,奏復為道觀。唐明皇御賜匾額為“洞靈觀”,屬縣城內的通貞觀,賜封庚桑楚為“洞靈真人”,亢倉子九篇為《洞靈真經》。道家將“洞靈真人”、《洞靈真經》歸入《道藏》。後洞靈觀遭兵毀。南唐保大三年,道士周敬徵繪圖奏請,遂賜建設。韓熙載撰碑記云:“青龍將關尹重來,白馬共胡僧卻去。”又云:“奮御筆以題額,賜洞靈之美名。”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帝賜金帛一新洞靈觀棟宇。乾道六年,內侍劉能入道,請升為宮,孝宗帝賜額“天申萬壽宮”。元代,三十八代掌教天師張與材至此尋祖朝真,留有詩句:“秋風吹衣草樹涼,巨靈守護神丹光。袖攜天香入洞府,散作雲霧空蒼茫。柱杖鏗鏘響微步,石髓垂垂潤甘露。時當相遇五百年,分明中有升天路。”元代泰定年間,住山李勛在天申宮前募建石柱6根,一如當年華表插天。元末,天申宮廢。明洪武二年,道士陳清源復建,後廢。宣德二年,道會談惟一構屋數楹供傳道。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道士潘朝陽募資在洞靈觀址重建,改名朝陽道院。後朝陽道士在此得道,並著有三才圖。清末又遭兵毀。

洞靈觀重建於1995年3月,與張公洞相鄰,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占地近萬平方米。自山腳至山頂,重門次第,殿宇巍峨、紅牆黛瓦、綠蔭掩映,建有靈觀殿、玉皇殿、天師殿、三清殿等八座殿宇,殿內29尊神像熠熠生輝。

史料記載

唐代皇甫冉《洞靈觀》詩云:“孤煙靈洞遠,積雪暮山寒。松柏凌高殿,莓苔封古壇。客來清夜久,仙去白雲殘。明月開金籙,焚香入木蘭。”

唐許渾《題洞靈觀冬青樹》詩云:“霜霰不凋色,兩株交石壇。未秋紅實淺,經夏綠陰寒。露重蟬鳴急,風多鳥宿難。何如西禁柳,晴舞玉闌乾。”

宋蔡肇《題洞靈觀》詩云:“勝跡傳來不記年,昔聞曾駐漢神仙。赤烏方喜靈壇建,白馬俄驚梵宇遷。觀額自唐因記定,宮碑至宋有珉鐫。江南福地雖雲眾,第一無過此洞天。”

民國23年,鄉紳儲南強重修張公洞時同修朝陽道院部分道室。抗戰時被日軍炸毀。

1994年7月,市政府風景園林管理部門負責籌資重建洞靈觀。重建後的洞靈觀依山旁洞,占地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千平方米,上下8殿。同年12月,經宜興市人民政府批准,洞靈觀正式列為道教活動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