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台

宜春台

宜春台是東漢宜春侯所築五台之一,位於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古城區中山中路,古袁州治所的宜春城中制高點,海拔130.4米,距今2130多年歷史。昔人稱為“一州之壯觀,萬家之游息”,為“宜春八景之春台曉日”。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宜春台宜春台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長沙王劉發之子劉成封為宜春侯,於宜春築五台。

嚴嵩考證,五台為:宜春台、仙女台鳳凰台化成台湖岡台。民間傳說,五龜夜入宜春城,被仰山神喝住,四龜逃出,一龜來不及走脫,化為宜春台,故宜春台又稱“龜山”。

宜春台始建年代久遠,比江南三大名樓中的黃鶴樓早三百年,比岳陽樓早五百年,比滕王閣早八百年。宜春台頂的建築物原為仰山行祠,是祭祀仰山神龍的地方。舊時,宜春台及其四周樓台亭閣、寺廟宮觀甚多。台上的水星鼎很著名,南昌繩金塔寺曾仿造。民國時闢為公園。

由於歷史無情的剝蝕,它們“只剩得橫階老樹,古寺幽鍾,曲巷疏簾,荒衙斷碣。”及至清末民初,宜春台所擁有的“千百年流風餘韻”,“美景春光”,落得個無“韻”可賞,無“景”可尋。

1950年代,經過修整,以宜春台為中心,命名為宜春公園

1964年,政府投資6萬元維修登山路,並拆除舊台,改用磚木結構,根據“整舊如舊”的原則,擴建為現在規模。

1980年代以來,修葺不斷,擴建不已,修建了北大門、西大門。

歷史背景

宜春台是宜春八景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相傳是西漢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劉成的故居。武帝之光六年{前129}劉成封宜春候時,“始於城中立病理台,其最勝者為宜春台。”[見明正德〈〈袁州府志。祠廟〉〉元代著名詩人虞集在其〈〈宜春台晚眺〉〉一詩中,有“長沙王子舊層台”之句,寫的就是此事。兩千多年來,在宜春檯曆的年輪上,刻記的文化遺存,歷歷可數。

建築規模

宜春台宜春台
宜春台的正面是由城磚砌成的高台,站在高台上,便可以看見這座氣勢不凡的三層樓閣了。樓閣是廡殿式,重檐,四道阿頂,筒瓦覆蓋。底層是磚砌的護欄,二、三樓則是木質花欄,鏤空雕花的刀窗,飛檐畫棟,古雅精巧。樓閣的前側還有廂房,與正廳成品字形。一間廂房內還鎖著一塊巨大的碑石,為慈禧御筆“宜春”二字碑。

建國後以台為中心辟宜春公園。台上樓閣三層,廡殿式、重檐、四阿頂,琉璃瓦覆蓋,一樓鋪以大理石地面,四周走廊砌有護欄,二、三樓走廊全為木柱,雕刻花欄,門窗皆鏤空雕花。拂曉登台,但見紅日東升、萬檐染金,裝點宜城。

主要景點

北宋的宜春侯祠,南宋的仰山行祠,明代的韓文公祠祀韓愈,三先生祠祀道學周敦頤,程顥,程頤}以及春風亭,一覽樓,溈山閣,棲霞閣,水星鼎,“憑虛”“積翠”二石坊等等。這些“郡邑名勝,”有的以古樸雄偉取勝,有的以巍峨軒敞見長。

保護

新中國成立以後,宜春台改闢為春台公園,並在台頂拆除舊建,依原貌重建三層樓閣,亦稱“宜春台”。從此宜春台就成為廣大市民假日休閒遊賞的首選之所。1984年,宜春台列為宜春市(原宜春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宜春台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點,並收入《中國名勝辭典》,納入全國名勝之林。

傳承意義

自古有名諺:“江右佳麗數宜春”。宜春市是中國江西省重要的一個旅遊勝地,市區山青水秀,四季如春,風光綺旎。而且宜春自古文人薈萃,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在現有400多處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和古遺址中宜春台是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幾個旅遊景點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