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都

宛都

南陽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處,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因是東漢時期為光武帝劉秀的發跡之地,故有“宛都”、“南都”、“帝鄉”之稱。 劉秀憑雲台二十八將和南陽的財力最終重整天下,奠基洛陽,建立了東漢,南陽達到其歷史頂峰—成了東漢王朝三都之一的南都,為僅次於首都洛陽的第二大都市。當時,南陽的名門望族甚多,並支配當地社會的發展。

簡介

宛都,地處豫西南,即南陽市。人傑地靈是他的專有名詞......

誘人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蹟足以使她名聲遠揚,古往今來的偉人豪俊使她亮出風采......

宛都 宛都

南陽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處,省級64處,不同專題的博物院館14處。其中南陽府衙、內鄉縣衙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建築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兩級衙門。南陽境內發現的大面積恐龍蛋化石群轟動世界,楚始都丹陽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寶聞名遐邇,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父”的楚長城遺址引人關注。 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其中,寶天曼和老界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地貌獨特,植被良好,風景如畫;2001年寶天曼被列入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丹江口水庫風景區以亞洲第一大水庫和南水北調的渠首源頭為世人關注;正在興建的西峽恐龍蛋生物遺蹟博物館將成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內鄉縣衙、灌河漂流躋身4A級景點行列,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通過國家評審,葉家大莊桐柏英雄紀念館列入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距南召縣雲陽鎮北3公里處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遺址,是中原人類的發祥之地

宛都擁有令人自豪的“四聖”——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范蠡、智聖諸葛亮。 他們是宛都的驕傲,並激勵著宛人向未來衝刺.....

得名

關於南陽的得名,有這樣的文獻記載:《資治通鑑·周紀五·赧王四十三年》載:“秦置南陽郡,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元和郡縣圖志·山南道二》載:“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陽郡,以在中國之南而有陽地,故曰南陽”;《釋名·釋州國》載:“南陽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也”;以上記載表明秦置南陽郡時,因具備中國古代方位陽性的雙重特徵,即位於南山(如今的伏牛山)之南,居漢水之北而得名,這一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宛”(古代讀音:yuān,現代讀音:wǎn)是南陽城的簡稱,春秋初期,楚國滅了呂、申兩國。並在這裡建置宛邑,宛之名,即自此而始。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派司馬錯攻打楚國,赦免罪人,遷到南陽。宛於是始兼南陽之名。其後,朝代更替,這裡曾設定過“宛城”、“宛縣”、“宛州”、“上宛縣”等,所以,“宛”便成為“南陽市”約定俗成的簡稱。

南都帝鄉

宛都 宛都

西漢時期南陽依然是全國重要的冶鐵基地,有朝廷管理的工場,亦有私人經營的工場,尤以世代以冶鐵為業的孔氏家族較為有名,漢武帝時期,為了增加國庫收入,大力調整財政政策,任用孔僅為大農丞,負責管理鹽鐵事務。中央政府在南陽設定工官、鐵官,工官製作金、銀、銅、漆器,鐵官生產各種鐵器。這兩個部門的生產者,據統計有47547戶,足見南陽手工業的興盛。現今南陽各地,保留著的冶鐵遺址都是歷史的見證。漢代南陽商業發達,宛城以南陽郡府所在,與當時的洛陽、邯鄲、臨淄、成都合稱五都。新莽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一,綠林軍中的新市兵和平林兵擁劉玄為更始帝,在南陽城南的淯水之濱設壇登基,改元“更始”。

其後,劉秀憑 雲台二十八將和南陽的財力最終重整天下,奠基洛陽,建立了東漢,南陽達到其歷史頂峰—成了東漢王朝三都之一的南都,為僅次於首都洛陽的第二大都市。當時,南陽的名門望族甚多,並支配當地社會的發展。漢魏之際,因社會矛盾加劇,南陽發生大規模的動亂。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張曼成在南陽起兵,攻占宛城,殺掉南陽太守,震驚朝廷,朝廷開始全力鎮壓。起義軍的首領張曼、趙弘、韓忠、孫夏先後戰死於宛城,黃巾軍最後在南陽以失敗告終。在近一年的時間內,宛城作為黃巾起義的一個中心地區,經歷激戰,遭受嚴重的破壞。黃巾之亂失敗後,南陽成為軍閥爭奪的要地。先是劉表坐鎮荊州,以南陽為北方門戶。次有張繡盤踞南陽,表面上與劉表聯合。再有曹操血戰宛城,最後接受張繡投降。正是這段時間,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提出著名的“千古一策”,為劉備占據荊州,進而奪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提供了一套經國方略。曹魏重臣司馬懿也曾屯兵宛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