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南何氏

史料記載,宛南何氏為明末抗清英烈何騰蛟之後。 其次子何文運,是為騰蛟官居南陽之庶生,緣未追隨左右,得以衍生。 族群現狀家族遺風自文運後,宛南何氏繁衍生息,世代不為暗世所爭,數百年來,延續已有二十餘世。

宛 南 何 氏

宛南何氏泛指今河南省南陽市南部地區(南陽市區白河鎮。官莊鎮等周邊地方)生活著的一支何氏後裔。史料記載,宛南何氏為明末抗清英烈何騰蛟之後。其祖上自明末清初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與鄰為善,繁衍生息。
何騰蛟史料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貴州鄉試,由於父親去世,家境中落貧窮,騰蛟“苦乏資斧”,猶豫很久,幸得書店李靜溪先生解囊相助,才啟程跋涉赴省會試,考取舉人。初任山西榆次縣教諭,後歷任山西介休汾陽,河南南陽,陝西大興等縣縣令。騰蛟治理南陽,“土寇”作亂,他採用"剿撫"的安民政策,曾親自單騎往撫降敵,使四境得安,由是知名。其後,滕蛟歷任南明湘桂督師,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等要職。
但由於永曆政權內部黨派紛爭,矛盾重重,農民軍也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清軍以喘息的機會。加以南明軍中軍心渙散,紀律廢弛,將帥、士卒怯懦貪鄙,不接受何騰蛟調遣約束,各路軍馬各行其是,嚴重地削弱了戰鬥力,以致在以後的爭戰中,騰蛟輕裝被俘。
1649年,何騰蛟自縊於流水大埠橋邊[時已醜(1649)春正月二十六日],終年58歲。舉家40餘口同時被殘暴的清軍殺害。騰蛟死難噩耗傳出後,湖南各郡縣的老百姓,莫不流涕哀悼。桂王聞訊,令三軍縞素,望祭痛哭,三軍皆哭,聲聞數里。遂追贈何騰蛟為"中湘王",諡號文烈,設位於肇慶天馬寺,並授其長子何文瑞為僉都御史,襲定興侯。後文瑞被俘至京城,軟禁直至罹難,家事不詳。其次子何文運,是為騰蛟官居南陽之庶生,緣未追隨左右,得以衍生。清定後,文運攜家人遷至宛南白河東二十里處宗橋前隱居安寨,娶宗氏。所幸文運後人繁衍生息,歷盡滄桑數百年,使為當地望族。
族群現狀
家族遺風
自文運後,宛南何氏繁衍生息,世代不為暗世所爭,數百年來,延續已有二十餘世。現遍布南陽市區及白河鎮,蒲山鎮,官莊鎮,瓦店鎮,金華鄉等鄉鎮。以至省內外及台灣地區均有宛南何氏的蹤跡。
為國之昌盛而發奮圖強,為己之富裕而辛勤勞作。這就是現代宛南何氏的祖訓遺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