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博物館

定州市博物館

定州市博物館是國家重點博物館、國家一級風險單位。定州市博物館於1959年11月建館,館址在文廟。博物館前院為定瓷專題展室,共分8個展廳,資料、窯具、壺、碗、枕、盤及新定瓷展廳等。陳列文物300餘件,以實物、資料系統的展示了定瓷燒造及發展演變過程。新定瓷展廳內的新定瓷為河北工藝美術瓷廠仿製燒造,形態逼真,代表了新定瓷的最高水平。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博物館後院大成殿設有漢代文物展覽,共展出釉陶樓、釉陶灶等陶器200餘件。其中一件三層綠釉陶樓,高1.2米,歇山頂,上有斗拱,設計巧妙,布局合理,展示出漢代高超的建築水平。

定州市博物館館藏文物13487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三級以上文物近千件,圖書25486冊。館藏文物精品多集中在漢、宋兩代。這些文物在歷史、文物、工藝方面價值都很高。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明顯,尤其是位於北宋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瓷,以其器型豐富,做工精美而享譽國內外。根據館藏特色,布置了中山漢墓出土文物展、北朝白石造像展、定瓷系列展、北宋塔基出土文物展、瓷枕系列展、明清瓷器展等基本陳列。

藏書豐富也是定州市博物館的一個重要特點。館內專設書庫,經、史、子、集俱全,其中不乏善品孤本。

館藏文物

定州市博物館展出的地宮出土文物精品——此次文物展出以靜志寺塔基地宮和淨眾院塔基地宮出土文物為主。1、青石刻花罐:北宋,高13厘米。 石質堅緻,夾雜有黑色斑點。圓口,短頸、尖唇,鼓腹、平底。造型端莊、敦厚。採用剔地浮雕法,在罐體表面雕出三組似植物生長於山巒之上。山勢磅礴,花葉寬闊舒展,葉脈剔劃細膩。有較強的裝飾性。刀法嫻熟,蒼勁有力。

青石刻花罐 青石刻花罐

2、石桃 北宋,高7.7厘米。石質白泛黃,堅細,扁方座上放置一桃,並附桃枝和兩片桃樹葉,自蒂部至桃尖陰剔劃出一溝,使桃的形象更加生動逼真。是佛教信徒施入地宮的供奉之物。

3、石羊:北宋,高5.6厘米。 石質白,泛黃,較粗松。方形底座上臥一隻肥羊,羊抬首平視,四肢蜷伏靜臥,神態安詳。身上以陰線刻出捲曲有序的捲毛。刀工簡練,雕刻細膩。應是佛教信徒施入地宮的供奉之物。

4、鎏金銅天王像:唐,天王為佛教護法神。兩天王鷹勾高鼻、深目,面相威嚴。其一戴護耳明珠冠;上身著短衣、披斗蓬;下穿長褲並於腳腕扎結;足登軟靴,踏惡鬼於腳下;手持寶杵。

5、鎏金銅天王像二:戴明珠寶冠:寶繒捲曲披肩,頸筋暴突;上身和雙腿裸露,全身肌肉畢現;腰系裙;左臂揚起,右臂托杵;赤足站立。兩天王形象刻畫生動、比例準確、製作精良、威武雄壯,為唐代金銅造像之精品。

6、鎏金銀淨瓶:北宋,高26.8、腹徑11.4厘米,重344克,簪長14厘米。 銀質鎏金,捶鑿焊接而成,胎體輕薄。為佛教法器。此瓶小口細長頸,頸中部附一相輪式圓盤,廣肩,腹豐滿,假圈足外撇,肩部附一大口葫蘆形流,口扣平蓋。蓋與流之間以一銀鏈連線。肩及下腹鏨飾俯仰寶裝蓮花,紋飾樸實秀雅。頸上圓盤面有銘文“張氏李氏劉氏王氏崔氏梁氏張氏□□吳三弟子願生生供養”。出土時口部插一鎏金銀簪,簪頭為一佛象。此淨瓶是信徒們為表敬佛之心專門製作而施入地宮的。

出廓式螭龍紋谷釘玉璧 出廓式螭龍紋谷釘玉璧

7、出廓式螭龍紋谷釘玉璧,長30、最厚1.1 厘米。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紅褐色沁。體扁平,兩面形式和飾紋相同,在上部出廓處鏤雕一螭一龍,螭、龍穿行於雲霧共銜,中央頂端有一圓形穿孔以供掛系用;下部主體為一璧,近璧的內外緣各有一凸寬弦紋,內滿飾隱起且排列有序的谷紋;璧主體外兩側各鏤雕一形式相異、且不對稱的螭紋。漢代玉璧中,常見璧主體上端鏤雕螭或龍紋的所謂出廓式璧,有的尚有銘文。惟此器除上部出廓外,且在璧的兩側亦各有一不同形態的螭龍紋出廓,尚不多見。又,此器內外緣有寬凸弦紋一圈,璧體厚達1.1、外徑24.4厘米,所用玉料又非新疆和田等地區產。是知同為漢代出廓式玉璧,但因年代早晚不同,其形式又有所別,其中兩側有出廓紋者有戰國出廓璧的遺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