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體制

官本位體制

“官本位”體制是指以“官本位”價值取向為基礎的社會政治體制。 “官本位” 不是一個嚴格的科學概念而是通俗的說法,最早出現於 20 世紀 80 年代。這種說法起源於經濟學上的一個專用名詞——金本位。金本位指的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以黃金為單一的價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價值。由此看來,在最初提出這個名詞時,官本位至少有這樣一層意思:把是否為官當成一種核心的社會價值尺度去衡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含義漸豐,不僅限於此。

概述

“官本位”是官的本來涵義的異化。本來,官是一個較為好聽的名稱:處理國家公務曰官。官者,公也。《漢書·蓋寬饒傳》中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 《說苑至公》:“博士鮑白令之對秦始皇曰:‘天下官則讓賢,天下家則世斷,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 可見,官的本義是“為公”。正因為以“公”相通,才有了堯舜禪讓的美名和佳話。

官本位體制 官本位體制

韓非子在其名篇《五蠹》中就說到“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但是在後來,人們的這種觀念就發生了轉變。也就是在韓非的那個時代,社會上就產生了重官的思想:“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人們對官的概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形成了官本位的思想觀念。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人倫來維繫的社會,中國社會重視家庭、血緣關係和人際關係。古代中國社會是等級化的。數千年的皇權統治使等級觀念深入人心,官本位思想濃厚。讀書人鑽研儒家經典,參加科舉考試,學而優則仕(讀書人把握機會,學以致用以求一展所長)。產生了“官本位”的價值取向,最後形成“官本位”社會體制。

內涵

縱觀歷史和現實,官本位至少包括了四點內涵 :公共權力的運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嚴格的上下層級制度,下級對上級唯首是瞻,上級對下級擁有絕對的權力;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官階高低為標尺,或參照官階級別來衡量人們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的社會心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會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在多個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它包含了官本位意識、官本位思維、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機制、官本位現象、官本位行為等多方面的意思” 。“官本位”體制具有特定的涵義,指的是一種政治制度、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當代政治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首先由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提出。1956 年,在其所著的《比較政治系統》中,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的心理方面,每個政治體系都表現為一個待定的政治行為模式,這種特定的模式便是政治體系的政治文化,從個人看政治文化是個人對政治行為和政治評估的主觀傾向。此後,對政治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一般認為 S· 韋伯的解釋比較典型,他把政治文化解釋為“由得自經驗的信念、表意符號和價值觀組成的體系,這個體系規定了政治行為所由發生的主觀環境。” 在這個概念上,基本上都認同的一個內涵是:“關於國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傾向和政治價值取向”,是政治觀念形態,“包括政治認識、政治情感、政治態度、政治動機、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等”。政治文化處於政治與文化兩者交界層面上。由此看來,官本位作為一種政治價值取向、社會心理即可被列入政治文化的範疇。

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其實官本位政治文化具有兩個承載的主體:為官者和為民者。其內涵的前兩個方面主要指的是前者,後兩個方面則主要是指後者。但在討論官本位的內涵時,這兩個主體又不可以截然分開,因為官可成為民,並且官也是社會的一分子,更重要的是民通過各種途徑也可能成為官。以這兩者為主體的政治文化結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官這一主體的形成要比民來得早,因為它是這一政治文化直接寄生的載體。

在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政治文化,便是這一社會的主政治文化。顯然,無產階級政治文化是當代中國的主政治文化。而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則屬於封建政治文化,屬於封建官僚階級政治文化。而在阿爾蒙德看來它應該屬於臣屬政治文化。因為在官本位的政治文化中,屬民對政治體系是完全被動的,只與政治體系的輸出相關,卻並不積極地參與政治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