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念

官念

官念,顧名思義,就是當“官”的念頭。官念的危害在於,要做“官”,不肯做公僕,在我們國家這種想法和追求也許一時得逞,但是風光短暫,從總體上看是沒有前途的。抱住“官念”不放,留下難成好乾部,外調也難有作為。因為共產黨人的唯一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不是要做官。時代不同了,現在,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革。從政、經商、做工、務農等,只不過是一種社會分工。在行政部門工作,包括作領導幹部,可以大展其才,作出貢獻,在其他行業和部門工作,同樣能大展其才,作出貢獻。關鍵是踏實肯乾,各得其所,各展其長。

概念的由來

“官念”在一些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文化背景的。

官念官念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一直是社會公認的價值取向。因為作官有權,有利,能夠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歷史上不乏好官,清官,有作為、有貢獻之官,但因歷史局限、階級局限,更多的官老爺是不為老百姓幹事的。為謀得一官半職,為升官晉爵,在官場、文人圈中,上演了多少幕鬧劇、醜劇、悲劇。

但是,即使在過去的時代,也不只做官一條路,也不乏一些豁達之士,不願為官所累,通過其他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

晉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隱居,專事詩文,自成一家,為中國文學添彩。明代宋應星,厭惡科舉為官之路,潛心科研,寫成《天工開物》,書成後被人譽為“中國十七世紀工藝百科全書”。晚清狀元張謇,棄官辦實業,成績卓著,成為近代著名實業家。

現實的問題

改革開放多少年了,許多傳統的陳舊的觀念逐漸淡化、乃至消彌,可是“官念”卻一點都沒有弱化,反而愈發濃烈。“官念”,當官的念頭、癮頭之謂也,官本位、官為貴之謂也。諸如整黨、“三講”、“保鮮”、科學發展觀教育實踐等等活動搞了一場又一場,本意之一是強化民為本意識,孰料“官念”卻逆向增強。
近日讀到一位處級縣委書記被“原地提拔”,“高配”為副廳級的領導幹部對人民日報記者說的一番話,他說到升遷後的感受時認為,提拔為副局級縣委書記還有一些名譽上的好處。比如到市里開會,名字就排在一般縣委書記的前面,到外地去考察,坐車就和市級領導坐在一起,甚至有時到市裡的職能部門辦事,人家見我是副局級幹部後,多少會客氣一些。而且,作為副局級幹部,有時可以參加一些中心組學習,參加一些高級別的會議,了解到的信息會多些。……這番實話實說,真實地道出一個現實:還是當官好,還是升官好,還是官位高好啊!自己內心美滋滋,人們也“高看一眼”,多爽多牛!

官念官念

有人分析,由於中國自古以來沒有出現歐洲式的貴族階層,因此便以官為貴,一邊是心心念念要當官,一邊是仰視當官的,對為官者誠惶誠恐唯唯諾諾。而歷代的政治導向、制度安排,也是激勵人們當官,“學而優則仕”成了天經地義。固然,安邦治國必須依靠精英,理政行政無疑需要“學而優”者。可歸根結底,“官位”是為社稷而立,為黎民而設,所謂“當官不為民作主,莫如回家賣紅薯”,正是此意。然而事實上,“官”的功能被異化,“官念”滋生出歧義了。別說漫長的封建社會,即便到了社會主義時代,也遠未正本清源。如今所張揚的“古時官為貴,今日民為尊;古時官是本,今日民是根”之類,還僅僅是一種宣傳,一個口號,在實踐上兌現了多少?
遺憾的是,我們的制度設計、現行政策依然還在強化這種畸形的“官念”。由於仕途越是往上,越是路窄,在某個層次上的為官者,大多數會遭遇晉升的瓶頸,碰到“天花板”。這種“天花板”現象既屬正常,卻也給眾多“官念”十足的官員帶來無窮煩惱。據調查,面對“天花板”,在官員中出現六大負面心態:一是思想上自暴自棄,二是行動上自由散漫,三是學習上退步不前,四是物質上尋求經濟補償,五是升遷上投機取巧,六是心態上怨天尤人。請看,“天花板”下,竟如此悲觀無望,如此消極怠工!升遷受阻、官階停滯,便抱怨便絕望便耍賴便亂來,“不撈白不撈”心態就油然而生,“59歲現象”就不足為怪了,可這哪還有一點中國共產黨人的氣息,一絲“人民公僕”的味道?
鄧小平在十年動亂後復出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官了,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做官”即做工作、為人民,而沒有其他任何私心私利,這樣的“官念”才是共產黨人的胸懷和追求。對照之下,眼下那么多“天花板”下自怨自艾、自暴自棄的官員,何等渺小!這也恰恰表明,這些人心術不正,“官念”扭曲,本來就不具備委以重任的先決條件,仕途當止!
讓人感覺可悲的是,現在為了對付“天花板官員”難題,有的地方搞起什麼“低職高配”來,對表現優秀的鄉鎮幹部提為“副縣處級”,縣委書記安排為“副廳級”。要是按照這個思路,為了“天花板”下的官員不鬧情緒,一級一級的官員都可以“低職高配”,副廳級提升到局級,局級提升到副部級、副部級提升到部級,部級提升到……,豈不亂套?而更重要的是,這或許會產生一些積極效應,但有可能從觀念上、制度上、輿論上解決“當官為民”的根本問題嗎?依我看來,其實這是一種對糊塗、錯誤、畸形、扭曲“官念”的妥協和遷就,搞不好就適得其反,事與願違了!

官念扭曲

 以GDP論政績的時候,一些官員不惜犧牲生態環境,以節能減排為硬指標的時候,他們又不惜打亂民眾的正常生活。其實,這樣的官員對於發展並無固定觀念,有的只是“官念”。
高速行駛的車輛急轉彎或者急剎車是很危險的,每個司機都會儘量避免這種狀況。同樣,公共政策一旦急停急轉,也會讓很多利益相關人感到嚴重不適,甚至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據報導,2010年是“十一五”計畫的最後一年,為了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全國多處陸續上演政府強行拉閘斷電以求節能的鬧劇。在浙江省溫州市,從8月中旬開始,當地很多企業必須接受這個現實:每開工一天,就必須停電兩天至四天不等。這種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還要緩慢的生產節奏讓很多企業主叫苦不迭,不遵守斷電規定將面臨處罰,而遵守規定則注定完不成訂單,也要承擔不小的商業損失。企業的不景氣必然殃及一線工人,很多民工因為沒活可乾,收入銳減,但日常的開銷卻是省不下來的,最後連維持正常生活都成了問題。
這項只給民眾添麻煩、不給民眾謀福利的政策在執行中竟然雷厲風行,以至被媒體形容為“斷電風暴”。人們不禁要問,當地政府為什麼如此鐵腕,敢置民生於不顧。事實上,拉閘斷電之所以搞得火急火燎,是因為節能減排目標如不能按計畫完成,一些地方官員有被免職的危險。

官念官念

“十一五”節能減排指標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指標,也是衡量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標誌。地方各級政府被要求對本行政區域節能減排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這些責任在地方上層層分解,並簽訂了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的官員受到嚴格問責,包括“一票否決”。遺憾的是在個別地方,這種壓力沒有使相關官員在平時的工作中意識到緊迫感和責任感,節能減排最終在“分解”中變了味道。原本是以淘汰落後產能為目的的拉閘限電成了“一刀切”,莊嚴承諾也就成了數字遊戲。
節能減排指標是政府協商的結果,既然承諾就應當力爭完成,如果最終不能完成也只能說明地方政府對自己的現實狀況評估不足或者對目標的分解出現問題,由此產生的後果顯然不該由民眾來承擔。事實上,執行一個為期五年的計畫,各級政府應該提前制定階段目標,逐步落實,而不能事到臨頭緊急剎車。對負有責任的官員來說,不能如期完成指標是工作失誤,而不顧人民生活的拉閘斷電則是錯上加錯。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就痛批了全民限電的行為,指出“拉閘限電”和“節能減排”不是一回事。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仍有地方官員頂風而上,他們所考慮的恐怕只是自己的官位。以GDP論政績的時候,一些官員不惜犧牲生態環境,以節能減排為硬指標的時候,他們又不惜打亂民眾的正常生活。其實,這樣的官員對於發展並無固定觀念,有的只是“官念”。

影響

湖北省某國小一個班63名學生中出現32名班幹部,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和熱議。一個班有那么多班幹部,是一種新的教育嘗試嗎?網友“王軍榮”認為,國小生在當班幹部服務同學的過程中,可以鍛鍊能力,提高素養,增強自信心,展示個性和才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班級管理,能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分量和責任。

一名搜狐網網友則持反對意見,“我同事家的小孩在市重點國小,班上也是4套班幹部。班裡的40多個人,只有幾個孩子不是班幹部。老師這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送禮的家長太多,他們都想讓孩子當幹部。但老師和家長們是否想過,這會對班幹部們產生什麼影響,對那幾個不是班幹部的孩子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新浪網網友“23wyj”表示,班幹部過多容易引起孩子的虛榮心,可能使沒當上班幹部的孩子失去自信。

2010年9月,《法制晚報》對北京海淀、朝陽等5個區的10所國小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89.5%的國小生想當班幹部。當問及“最想當什麼班幹部”時,有70.6%的學生選擇“班長”。

新華網網友“鄧海建”認為,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孩子雖小,官癮不小;二是所謂“服務意識”,都是浮雲,孩子想當官,看的就是“權”。

“如果為了‘教育’,就不該只考慮平時表現優秀的學生。既然是教育新嘗試,每個學生都應該是平等的。我上學時,班主任用的是‘值日班長’的方法,讓紀律較差的學生也能當上風紀股長,實行全班總動員的輪流制。”一名搜狐網網友說。

一名網易網友認為,班幹部不在多少,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正確的“官念”。學校和家長要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淡化權力意識,使學生意識到,“當官”就要負責任,而不是為了得到特權。在樹立正確“官念”的前提下,實行班幹部“輪崗制”,才能起到從小鍛鍊能力,增強信心和學生集體意識的效果。

人民網“楊紅兵”表示,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很重要,“在競選中,讓他們懂得什麼是公平和民主;在服務中,讓他們走出自我、樂於奉獻;在管理中,培育他們的現代公民意識。”

淡化官念

最佳化政務環境,是各級黨委和政府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落實到實際工作的重要舉措。怎樣才能最佳化政務環境?從一些地區和部門的現狀看,領導幹部首先要淡化“官念”。
淡化“官念”,就要明確領導者的職責。領導是什麼?領導就是服務。我們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無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公僕,是人民大眾的勤務員,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但是,少數領導幹部官氣十足,“官念”十足,服務意識卻十分淡薄。他們有的習慣於高高在上,頤指氣使;有的把部門變成“衙門”,把自己當作“主人”,門難進,人難找,臉難看,事難辦。在一些地方,這種封建社會舊官僚的惡習,不僅嚴重製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極大地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破壞了黨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淡化“官念”,就要強化為民服務的意識,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堅持用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來衡量我們的工作。做到心裡裝著民眾,凡事想著民眾,工作依靠民眾,一切為了民眾。
淡化“官念”,就要捨得放棄領導者的部分權力。應該懂得,各級行政部門和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權力來自於民,用之於民。當權力太集中,部分權力成為為人民服務的障礙時,就應該堅決放棄這部分權力,簡政放權,還權於民。近幾年來,黨和政府在簡政放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多次大量減少政府審批項目,下放政府審批許可權,既方便了民眾,使之得到更多的實惠,又提高了辦事效率,使政府更加廉潔高效。而有些領導幹部和行政部門,為了一己私利或小團體的利益,不管是否符合民眾的利益,對於到手的權力死死抓住不放;有的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反過來向民眾索、拿、卡、要的籌碼,甚至不惜越權而為。淡化“官念”,就要為了人民的利益捨得放權,就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淡化“官念”,還要強化領導者的法制意識。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對各級領導幹部的基本要求。在計畫經濟時代,法制不夠健全,人們的法制意識也比較淡薄,以權代法、權大於法的現象屢見不鮮。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老百姓的法制觀念也得到加強。領導者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發號施令了,他的行政行為必須是法律賦予的“規定動作”,而決不允許有任何法律範圍之外的“自選動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有少數領導者忘記了這一點,還是習慣於用行政命令代替依法行政。這樣做的結果,從表面上看是政令暢通,工作容易出成果,實際上隱含了不少矛盾,造成工作被動,甚至留下“後遺症”。強化領導者的法制意識,就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和行政部門,都要在法律賦予的職權範圍內,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決策的依據,努力為民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自覺接受法律和民眾的監督,堅決維護人民民眾的合法權益。
必須指出的是,淡化“官念”,並不是要求領導者放棄領導職責,做無所事事的“庸人”。而是要求領導者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效率意識和法制意識,更好地肩負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任,真正成為人民民眾滿意的領導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