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國

春秋時有偃姓宗國,在今安徽舒城東南。

基本信息

簡介

春秋時有偃姓宗國,在今安徽舒城東南。

歷史

(1).同姓諸侯國。因與天子同宗,為其支庶,故稱。《孟子·滕文公上》:“ 然友 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 魯 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趙岐 註:“ 滕 魯 同姓,俱出 文王 。 魯 , 周公 之後; 滕 , 叔繡 之後。”《魏書·司馬德宗傳》:“ 元顯 自為後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十六州,本官悉如故;封子 彥章 為 東海王 ,食 吳興 四萬餘戶,清選文學臣僚,吏兵一同宗國。” 清 錢謙益 《費縣道中》詩之一:“驅車入 魯 吊遺黎,宗國相傳事可悲。”
 (2).猶祖國。亦兼稱國家,朝廷。《左傳·哀公八年》:“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惡廢鄉。今子以小惡而欲覆宗國,不亦難乎!” 杜預 註:“ 輒 , 魯 公族,故謂之宗國。”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使羣小人不阿罔,則宗國豈至是。” 梁啓超 《本館第一百冊祝辭》第一:“況當今日天子蒙塵,宗國岌岌之頃,有何可祝?”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如古賢人,能播將來之佳果於今茲,移有根之福祉於宗國者,亦不能不要求於社會,且亦當為社會要求者矣。”

發展

四岳之後,以職官命氏。四岳,堯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四岳的後代,在周朝時,有人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上宗,相當於後來的禮部尚書。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襲宗伯者,其子孫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宗氏。
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春秋時,宋襄公母弟敖在魯國作官,其孫宗伯被三郤所害,宗伯之子州犁逃到了楚國,他的小兒子連,遷居於南陽,便以祖父之字為姓,也稱宗氏。
春秋時有偃姓宗國(在今安徽舒城東南),宗子的後代也稱宗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