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人[博士研究生導師]

宋立人[博士研究生導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宋立人(1927~)男,江蘇省吳江市人,著名中醫學家、中醫藥文獻學家、本草學專家,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4歲開始學習中醫,行醫數十載,主要從事本草文獻研究,臨床擅治內科雜病,尤其對消化系統疾病、血液病及腎病的治療經驗豐富,效果顯著。發表論文幾十篇,其領銜總編的《中華本草》被譽為“當代《本草綱目》”。

基本信息

主要經歷

宋立人出生於中醫世家,其家六世業醫,祖寅伯先生精兒科。父親宋愛人先生為江蘇名醫。宋立人6歲入學,14歲在教會學校—樂群中學讀書的同時,即開始隨父學醫。習醫6年,前四年讀書、侍診,後2年到蘇州閻門外一慈善機構的診所進行診療工作。1949年在吳江同里鎮獨立開業行醫。1956年8月於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要從事《傷寒論》教學、中醫藥文獻研究和臨床工作。歷任江蘇省中醫學校傷寒教研組副組長、南京中醫學院傷寒教研組副組長,南京中醫學院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江蘇省重點學科中醫藥文獻學科帶頭人。

兼任南京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中醫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曾任南京市第九、十屆人大代表,江蘇省中醫學會中藥研究會委員,《江蘇中醫》雜誌常委,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文獻學分會常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等。

學術內容

一、 對《傷寒論》的研究

他認為《傷寒論》主論風寒,兼及溫熱;六經論傷寒、八綱統百病;六經證治重在陽明、少陰。還認為傷寒與溫病是外感疾病的兩大類,其根本的不同點在於感受邪氣不同,主張寒溫統一,發展張仲景學說。

二、 對本草文獻的研究

認為研究本草文獻應該以綜合性本草為研究主體,深入開展專題性本草的系統研究,考訂品種,挖掘民間藥物,不斷探索方書的本草內容,總結藥物的臨床套用,還應該研討日本學者的本草,如《質問本草》就是其中之一。

臨床套用

一、辨證辨病結合,提高醫療水平

宋立人在臨床醫療方面十分重視辨證與辨病的結合。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醫療的特色,其有明確的理論指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科學的合理核心,應該繼續完善。同一種疾病由於證候有差異,甚至寒熱相反,虛實互異,如果見病治病,勢難萬全,辨證不明,死生立見,正確的治療既要治病,還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根據疾病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機體反應,對證處方。

二、生命之本,系在脾腎

宋老認為腎臟不僅具有促進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生髓化血等功能,而且腎所主宰的先天元氣是推動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又是真陰真陽的基礎,在轉化和調節人體的重要功能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是氣血資生之源,更重要的是脾主後天之氣,調節臟腑機能。先後天之氣是互相依存,互相為根的。因此宋立人提出在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以脾腎相結合的核心,充養臟腑,調節功能活動,為人體生命之本。所以在治病中十分重視對脾腎的調治。

後世影響

多年的科研實踐,形成了宋立人研究員以本草文獻為基礎,考訂品種為重點,總結臨床療效為歸宿,進行醫藥結合的多學科研究的本草學研究特色,取得的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為國內本草學界所矚目。這些不僅為學校贏得了榮譽,也為學科建設奠定了文獻研究基礎。該學科經過40多年的發展,經宋立人研究員等一代前輩的不懈努力,已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建設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級重點學科。

著作

主持編寫《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傷寒論釋義》、《中藥學百科辭典》等工具書和教材8部;

參加編寫《諸病源候論校釋》等醫籍8種;

校注《傷寒準繩》、《溫疫萃言》等古籍。

主要論文

[1] 宋立人.宋愛人醫案[J].中醫雜誌,1959(11).

[2] 宋立人.桂的考證[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2).

[3] 宋立人,劉揚佐.宋愛人時病醫案選[J].江蘇醫藥(中醫分冊),1979(02).

[4] 宋立人,劉楊佐.宋愛人治療虛勞的臨床經驗[J].江蘇中醫雜誌,1981(03).

[5] 宋立人.朱肱《南陽活人書》對傷寒學的貢獻[J]. 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3(01).

[6] 王三虎,宋立人.景岳研究傷寒特色初探[J].國醫論壇,1987(04).

[7] 王三虎,宋立人.試論張錫純對傷寒學說之貢獻[J].江蘇中醫雜誌,1986(0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