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鈞窯玫瑰紫出戟尊

宋代鈞窯玫瑰紫出戟尊

鈞窯是中國宋元時期北方瓷窯,在鈞州境內(今河南禹縣),故名為鈞窯、“均州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鈞窯創燒於唐代,興盛於北宋,經歷宋金至元代。以後歷代都有仿造。 宋代首創釉中加入適當銅金屬,燒成玫瑰紫、海棠紅等紫紅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後期,專為宮廷燒制供養植奇花異草用的各式花盆與盆托,以及祭祀器皿。 出擊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棱,俗稱“出戟”。 尊從商開始,到北宋早起,都為銅製,作為皇家盛酒祭天祀地神器。

鈞窯是中國宋元時期北方瓷窯,在鈞州境內(今河南禹縣),故名為鈞窯、“均州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鈞窯創燒於唐代,興盛於北宋,經歷宋金至元代。以後歷代都有仿造。 宋代首創釉中加入適當銅金屬,燒成玫瑰紫、海棠紅等紫紅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後期,專為宮廷燒制供養植奇花異草用的各式花盆與盆托,以及祭祀器皿。並不是所有的鈞窯釉面都會有所謂的“蚯蚓走泥紋”,事實上“蚯蚓走泥紋”也是施釉不均勻所致,在宋代官窯的燒造中是要儘可能避免的。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棱,俗稱“出戟”。 尊從商開始,到北宋早起,都為銅製,作為皇家盛酒祭天祀地神器。

從北宋宋徽宗出現創意,汝窯、官窯都大量燒制瓷尊代替銅尊,但汝窯、官窯燒制的尊,有很多造型,極不規範。待到官鈞時,所制的月白、天藍、玫瑰紫出戟尊都規範一致,造型工藝都相同,尊底都留有一孔。

傳世宋代鈞窯瓷器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為多見,出戟尊較為少見。上海博物館收藏一件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此外,日本伊豆高原美術館的珍藏了一件紫斑宋代鈞窯出戟尊,高28厘米,口徑23厘米,底徑18厘米。

山東布衣莊氏收藏的玫瑰紫出戟尊為北宋官鈞,高23厘米,上口徑寬20厘米,腹徑12厘米,底足直徑13.5厘米。釉內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棱處因高溫燒成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出胎骨呈黃褐色。出戟尊喇叭口外檐有隱約可見的自上而下的釉色流淌紋,右面有少量的棕眼,手感溫潤略有粘手。在出戟尊底端,有窯變不及的不規則形青黃色釉色,尊底端有直徑6毫米左右的穿透眼,內外通體為玫瑰釉覆蓋,底足內側無釉。足底沒有象徵大小編號的數字印記。

總體感覺該出戟尊造型大氣,線條流暢,神形兼備,具有視覺衝擊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館藏宋(金元)時期丁香紫出戟尊

日本伊豆高院美術館珍藏 日本伊豆高院美術館珍藏

日本伊豆高原美術館的珍藏品,高28厘米,口徑23厘米,底徑18厘米。

上海博物館珍藏月白釉出戟尊 上海博物館珍藏月白釉出戟尊

上海博物館藏。高26.1厘米、口徑22.1厘米。仿古銅器造型。胎體厚重,胎質堅密。釉質渾厚滋潤,月白色,底施醬色釉,圈足內刻“五”字。

鳥瞰圖 鳥瞰圖
內側圖 內側圖

布衣莊氏收藏的宋代鈞窯玫瑰紫出戟尊詳圖如下:

底足圖 底足圖
喇叭口外側釉面 喇叭口外側釉面
局部釉面圖 局部釉面圖
底足外側釉面 底足外側釉面
整體側視圖 整體側視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