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鈞窯月白釉盆托

宋代鈞窯月白釉盆托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鈞瓷是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被稱為國寶、瑰寶。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底面周緣存支燒痕十餘枚,並刻有“五”的字樣,筆道遒勁,現收藏於中國陶瓷館。

文物介紹

鈞瓷發端於東漢,是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被稱為國寶、瑰寶。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藉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複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鈞瓷一直是伴著君王的情感而存在發展著的。鈞瓷以“清純談雅”的優秀風格卓立於世,宋朝時的鈞瓷當以北宋末年徽宗趙佶執時期最為典型,是鈞瓷發展史中最為燦爛的階段,這與崇尚道教,自封為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有著密切聯繫。這位歷史上的昏君,雖治國無方,卻對藝術有著獨特的鐘愛和天賦,尤愛鈞瓷別具的神韻。因此鈞瓷以瑰麗多變的釉色、莊重古樸的造型、特殊的審美風儀,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別具個性的治世思惟,卓立瓷林、入主宮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御用珍品——“君王之瓷”。

那種的優雅審美折射出極盡天涯歸路的思辯和感悟,鼓舞著宋代鈞瓷的誕生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恢復鈞瓷燒制,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產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鈞瓷不斷作為國禮現身世界。2008

年,鈞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宋代鈞瓷多以器皿類造型出現,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奩、尊、碗、盆、盤、壺、

爐等。其中以養花用的花盆類居多,其次是文房用品類的洗、盆等,再次是審美的、寓意權

貴的、祭祖用的瓶、尊、爐、鼎等,這三類作品已經從簡單的日用品類上升到精神需要,標

明鈞瓷的功能是致力於審美需要的,突出一種“雅”的品位。鈞瓷之美美於釉色,三分人力,七分天成,其間色彩的流淌與幻化,惟巧思才可成就,宋代鈞瓷表現了豐富多彩的風貌,這也是其獨具的個性。主色調除天青、月白類外,還有罕見的玫瑰紫、海棠紅、瑪瑙紅、蔥綠、豆青、天藍等。該釉色的出現改寫了“青白瓷一統天下的歷史”,故又稱之為創舉,這也是鈞瓷對陶瓷業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宋代鈞瓷釉質瑩潤、含蓄,呈乳濁狀,有著絢麗多的審美風韻,“似玉、非玉、勝於玉”的審美體驗,使之成為皇室的尤物。表示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的民族氣藝,和溫文爾謙做人的品質。足部處理方面:宋代鈞瓷的足部處理最具個性,除圈足外,支足多採用如意之獸處理,隱含有鎮宅辟邪的道家傳統,同時又含有與天同壽的美好願望。支足數目多為三足,表示天地人三才合一,三位一體,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從燒成工藝方面看:其燒造頗為周折,先需模製成型,再經素燒、多次施釉。因釉彩本身乳濁黏稠、流動緩慢,故上下加迭色澤不同的釉彩,極易形成斑斕交織的現象,乃至一窯一火燒制的鈞瓷,變化萬端,無一相類,故有“鈞瓷無雙”之譽。

本品原為宮廷陳設花器之盆托,因其形制古雅精緻,置於案頭也賞心悅目,後世文人遂以之為筆洗。其形制為六瓣葵花形,侈口出沿,沿邊凸起一道細棱,器身隨形而生,婉轉而不失剛健。釉色厚潤,色澤依器型的轉折而豐富多變,釉色之美更由造型之妙相稱,俯視本品,器內每一處轉折均見釉色淺淡,以致黑褐堅硬的胎骨隱現,使得造型輪廓鮮明,釉質的溫柔婉約和器型的剛健硬朗合二為一,別見一番古樸典雅之風韻。內外則是月白色,靜穆湉謐,與常見的熾烈瑰麗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此冷暖色澤的搭配符合美學的原則,折射出工匠們的巧思和皇家審美的品位。其釉色流光含韻,乃人間爐焰之功,使之瞬息交融,頗為奇異。底部下承三足,敷塗褐色護胎釉,斑駁古拙,與瑩潤釉光對比鮮明。周緣存支燒痕十餘枚,古樸豪邁,並刻有“五”的字樣,筆道遒勁,蕩漾出獨特的時代氣息。此器雖殘,但仍不失皇家風範。現藏於中國陶瓷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