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獸

安氏獸

安氏獸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食肉哺乳類動物之一,肉食性,但不屬於貓犬科. 長蹄,跟現代的馬與驢是遠親。

安氏獸
安氏獸, 已經滅絕哺乳類動物. 大約生活在新生代6000萬---800萬年以前. 肉食性,但不屬於貓犬科. 長蹄,跟現代的馬與驢是遠親.
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食肉哺乳類動物之一, 身高2米左右,嘴長大約一公尺.可輕易咬碎動物的骨骼.
雖說安氏獸是掠食性動物,但安氏獸沒有領地意識, 只是處於食物鏈上層到處捕食.
雖說安氏獸體型巨大,幾乎沒有天敵.但後來因地球的氣候急劇變化,草食動物的大批遷移與死亡,導致安氏獸最終被自然所淘汰
蒙古安德魯斯中爪蹄獸(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屬踝節目中獸科,生活於晚始新世距今5000——3200萬年前的蒙古,名稱緣自其發現者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可能是曾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
1923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資助的第三次中亞野外考察已進入第三個年頭,時任領隊的安德魯斯在今天蒙古國曼汗(Manha)附近的晚始新世岩層發現並最先描述了這種動物,在這之前的三年中,這個考察隊在他的帶領下成果豐碩,在蒙古戈壁發現了竊蛋龍等聞名於世的恐龍化石,並且還第一次發現了原角龍的蛋,從而證明恐龍為卵生繁殖,轟動了科學界。事實上,這次最先看到化石的考察隊員是喬治·奧爾森(George Olsen),他立刻招呼安德魯斯過來檢查,考察隊緊接著投入挖掘,慢慢地一具壯觀的頭骨化石呈現在眾人眼前。所發現的標本主要是一個巨大的頭骨及一些碎片,領隊安德魯斯經鑑定認為它是一種未知的史前大型肉食類動物。
化石的詳細比對和鑑定是後來作的,安德魯斯將化石的輪廓圖寄到美國博物館,化石令多數研究者首先想到的是以完齒獸(Entelodon)為代表的漸新世巨豬類(Entelodontidae)雜食動物,而W. D. Matthew博士觀察並比較了(當時隸屬古食肉目而今天改歸踝節目的)中獸類物種後,發現這個新標本與它們有相當近的親緣關係,在進行了一系列細緻的比較解剖學研究之後,該化石被歸屬於中獸類定名為蒙古安德魯斯中爪蹄獸,簡稱安氏中獸。對它的食性則一般定性為雜食,而非安德魯斯先生當初所作的系肉食動物的判斷。
安氏中獸的體型遠比在世界其他地區發現的食肉動物大。顱骨總長達834mm,尺寸遠遠超過阿拉斯加棕熊(Ursus gyas),估計成年時其體長3820mm(=12英尺6.5英寸,依據M.H.obtusidens頭部與身體比例放大三倍,現在一般認為它能長到5米),體重可達1500公斤。它的頭骨長度和寬度是棕熊的兩倍,北美馬更些狼(Canis occidentalis)的三倍,也是它的北美親戚強中獸M.H.obtusidens的三倍,出自始新世猶他州北部的強中獸M.H.vintensis的三倍。
安氏中獸種的特徵:極度延長的面部,顴骨寬闊膨大,顱長834mm,顴寬560mm;具較為完整的真獸齒型,因此不同於m3缺失的強中獸;p4呈三角狀並臼齒化,有突出的第三尖。其m3後尖缺失,外嵴(ectoloph)主要由前尖(paracone)構成。
標本描述,其資料來自1924年亨利·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的解剖論文。
(一)頭骨特徵
圍繞顱骨標本,科學家們作了詳盡的描述和分析,並且與巨大的強中獸(Harpagolestes)的種(Harpagolestes uintensis)進行了對比:
H.uintensis A. mongoliensis
頭骨總長 429 834
(面長+顱區)
顴弓寬 270 560
面長 206 500
(下第1門齒i1到下第3臼齒m3的跨度)
顱區長 223 334 (單位:mm)
(m3往後到骨節condyle)
這些數據表明安氏中獸幾乎是強中獸H.uintensis的兩倍,而從面區占顱骨整體比例來看,其吻部所占比例甚大,而顱區比例不大,可能它的智力不是太高。
(二)安氏中獸牙齒特徵的描述如下:
I2極度加大,i3很小;上犬齒沒有保存下來,但從著生位置的痕跡來看尺寸應該很大;Pl很小,只有單一齒根和齒尖;P2雙齒根,只有一尖;P3有未發育完全的第三齒根,雙齒尖,具突出的原尖protocone,而無第二尖deuterocone;P4大而臼齒化,具突出的第三尖tritocone、三齒根;M1尺寸稍小,具三齒根;M2寬大呈三角狀,中尖大,具突出的原尖protocone和第三尖tritocones,第二尖deuterocone磨損;M3原尖與第三尖突出,具未發育完全的第二尖。
中獸類在齒型上的改進顯示其已經適應食肉習性,但它們尚未具備正宗食肉哺乳動物的標誌——裂齒,而最先具備原始裂齒的是其後與中獸共享一片蒙古藍天的肉齒目動物。
中獸科動物的體型差異很大,小的如豺狗,大的可達數米。安氏中獸屬於最晚近的踝節類,人們對於這種神秘的巨獸目前還知之甚少,原因是化石證據不足,除1923年找到的這具頭骨外,尚未有新化石被發現。其種屬的確定也完全是以頭骨的化石形態特徵為依據的。其體長是借鑑了強中獸的頭骨與身體其它部位的比例計算的。而體重和整體復原圖也是在此基礎上得出的。之所以將安氏中獸頭骨與全身比例以強中獸作比較是因為它們同屬壓骨型中獸,具更為近似的身體構造。
就身體的綜合素質來講,安氏中獸無疑是曾出現過的最強大的陸生哺乳類食肉獸,與其後在蒙古崛起的肉齒目牛鬣獸科的裂肉獸、鬣齒獸科的偉鬣獸巨鬣齒獸當之無愧地堪稱“老第三紀四強”。而單從體型比較,只有裂肉獸堪與其相提並論。
安氏中獸所在的踝節目也擁有著顯赫的地位,是後來的有蹄類和其他諸多門類動物在系統發育上有著重大淵源。北半球的踝節類與奇特的南方有蹄類是最重要的古有蹄類,比起鈍腳目和恐腳目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人們相信鯨類與中獸類有著相當緊密的親緣關係,但究竟是中獸演化出鯨類還是二者有一共同祖先尚未有十分明確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海象等鰭腳類的祖先也出自踝節目的熊狗科(Arctccyonidae)。
安氏中獸在科普作品中的名氣遠超它的所有親戚,可以說是大多數動物進化類與古生物類讀物哺乳動物進化階段一個不可繞過的話題,這可能就是由於它的神秘身世和碩大體型以及所在門類重要的歷史地位吧。不管怎樣,以安氏中獸為代表的中獸科動物在自己倒下的同時已經成功地與肉齒目完成了食物鏈頂端權位的交接。這之後的食肉動物變得更加專業化了,具備了裂齒的肉齒目對食肉習性更為適應,而中獸類也完成了大自然賦予它們的進化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