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清真寺

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南關鎮海門內忠孝街。明成化五年(1469),原安慶衛指揮使,驃騎將軍馬義由廣西致仕還鄉後,以“敦悅堂馬氏”名義捐資創建。據傳,明憲宗朱見深曾敕賜“百字匾”。明末毀於戰亂。清康熙(1662~1722)中葉至鹹豐二年(1852)多次重建。

安慶清真寺簡介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原名禮拜堂,後“沿各省舊例”易今名。

清真寺布局

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南關鎮海門內忠孝街。明成化五年(1469),原安慶衛指揮使,驃騎將軍馬義由廣西致仕還鄉後,以“敦悅堂馬氏”名義捐資創建。據傳,明憲宗朱見深曾敕賜“百字匾”。明末毀於戰亂。清康熙(1662~1722)中葉至鹹豐二年(1852)多次重建。鹹豐三年(1853)再遭兵燹,陶瓦無存。光緒二年至二十二年(1876~1896),依舊基摹圖並陸續集資重建,悉復舊觀。20世紀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3年,經當地人民政府資助全面修建。具有中國南方傳統建築風格,採用小天井藝術手法,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全寺分為3區,經大門、石窟門、垂花門,曲折而入,過幾層小天井,即達大殿。庭院整齊,建築完備。原有大殿、明德堂、養正堂、望月八角亭(今已毀)、南北講堂、經學堂、洗心所(水房)、客廳、“超泉”(水井)等。大殿雄偉高大,面積600多平方米,高20餘米,有殿柱36根,可容千人禮拜;重檐斗拱出四跳,外帶圍廊,硬山山牆外加一道短檐的歇山做成;門窗鏤格丹朱,精麗難得。從設計、布局到施工,建築藝術水平很高。 (馮今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