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關南清真寺

安慶市關南清真寺

全市原有清真寺3座:一為關南清真寺,一為關西清真寺,一為女清真寺(現已為冰廠)。關南清真寺座落盛唐山麓,正門在清真寺街,面向城牆(現城牆已拆)。早先從城牆上望去可見殿脊起伏,白牆黑瓦很是壯觀。寺院為中國傳統建築形式。進寺門繞過隔門(“文革”期間被拆)和抱鼓石拱門,是一長方形院落,南為客廳、西面經垂花門青石大院,則見禮拜大殿,殿闊5間,前有抱廈,側有闊廊,後是窯殿,氣勢宏偉而穆靜。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安慶市關南清真寺
地址:安徽省安慶市關南清真寺街
郵編:246003

簡介

安慶市回民絕大多數居住在大南門一帶,全市原有清真寺3座:一為關南清真寺,一為關西清真寺,一為女清真寺(現已為冰廠)。關南清真寺座落盛唐山麓,正門在清真寺街,面向城牆(現城牆已拆)。早先從城牆上望去可見殿脊起伏,白牆黑瓦很是壯觀。寺院為中國傳統建築形式。進寺門繞過隔門(“文革”期間被拆)和抱鼓石拱門,是一長方形院落,南為客廳、西面經垂花門青石大院,則見禮拜大殿,殿闊5間,前有抱廈,側有闊廊,後是窯殿,氣勢宏偉而穆靜。禮拜大殿面積約6O0多平方米,中立兩人合抱圓木屋往36根。地板平正清潔,殿高20餘米,可容10O0多人排班聚禮,人多時抱廈方院均銷以草蓆,供禮拜之用。大殿前有石階四級,中斜嵌漢白玉石1塊(宮廷名“陛石”),約1.5米見方,上刻雲龍飛舞,刻工極為精細。大殿兩側為南北講堂,是阿旬和鄉老講習教義和議事之地。該寺主要建築布局共分三個部分:一組為門廳、抱鼓石拱門、長方院落、客廳。一組為大殿,南北講堂。兩組以垂花門相通,因軸線適當,建築面積雖大於庭院三倍以上而不嫌塞塞侷促。從寺門到大殿,一眼望去,主次分明,色調和諧,典雅大方而又質樸無華,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從建築物布局到設計均達到很高境界。另一組為養正堂、水房、阿旬宿舍,依北面盛唐山山坡而成,有台階數十級,以花崗岩砌成,古雅幽靜。據清真寺碑記(該碑已在“文革”時被砸)所載:安慶清真寺從明成化初年建成,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遭兵統,又經籌資重建逐步擴大,經過430餘年方才有今天規模。“文革”中,安慶清真寺也在劫難逃,被占為工廠,文物被毀,連大殿內地板也不知去向。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安慶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處協助該寺寺管會進行接收工作,使占用單位搬遷,且撥款撥料,對主體建築物進行了全面整修,重新粉刷油漆,鋪設地板,基本上恢復了原來風貌。安慶清真寺建築群是仿清代皇帝生祠,所謂“萬壽宮”而建,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結構複雜.在安慶市內無第二座清代建築群能與之相比。安慶市至廬山、九華山、黃山,均為半天路程,因此,這座建築群更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這一建築是幾代回漢兩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團結協作的結果。附:重建清真寺碑記「皖城」南關內清真寺,創自有明成化初。原名清真堂,後改曰寺,蓋沿各省【之例。其基址擴如,殿宇不甚[雄偉]。我[朝康]熙中葉,從新改建,輪免崇宏。迤北建有明德堂,並左右廊屋。道光初年,添北講舍;末年又建望月樓,名八角亭.鹹豐三年,慘遭兵受。克復後,瓦礫累累,蓬蒿滿目,愛就寺之西民房改造,權為跪拜之所。當通籌大局,斂資募費,並向官商於江西、湖北及附近村鎮諸善士竭力勸募,多方稱讚,共得朱提八九千金。即於光緒二年築圍牆、起門樓、蓋正殿,壹是悉遵舊制。惟慕萬壽宮坐車直會館圓脊模式,仿佛為之,其中頗費規畫.繼此建北首學堂、洗心所(俗謂水房)、水龍局及鑿井浚治等等。核其所費,將近萬金。十年間,因[二]重檐花斗嵌空玲攏,力難任重,磚石填砌及修補,一切花費三百餘金。十三年得養正堂屋價剩銀五百兩,用建兩點講堂、紅門、月台、石欄等處。奈寺脊平圓,水滯難泄,歷年滲漏,幾礙全局。故於去年秋,商諸遠近,一再竭綿,集有七百餘金,設法修整,換用木椽,使水陡,易流易揀,蓋誠一勞永逸之舉也.餘款移建新廳,即明德堂。丹縷楹匾,內外煥然。是役也,先後[勸募督]理辛苦,實有多人,宜乎鐫名於石,用垂久遠。乃諸君子悉尚隱德,不樂伐善施勞,其[識實堪稱許]。時間二十餘年,費用一萬餘兩,經營締造,備極艱難。理應據其巔末,昭示來茲,俾永[志勿忘、寺段]原為禮拜而設,所願掌教者提倡領率奉教者,爭自語磨,勿失建寺[之宏旨也]。清光緒歲次丁酉仲夏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