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陽花鼓燈

花鼓燈角色繁多,分工細緻,主要演員有“臘花”(亦稱、“蘭花”)和“鼓架子”。 舞蹈是花鼓燈的主要構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場”、“小花場”、“盤鼓”。 花鼓燈,是播布於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個縣、市,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鑼鼓等打擊樂演奏、有情節簡單的小戲。

安徽阜陽花鼓燈

花鼓燈,是播布於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個縣、市,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鑼鼓等打擊樂演奏、有情節簡單的小戲。它是中國九億漢族人創造的最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是漢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間舞蹈,它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系統的舞蹈語言體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和人物的民間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屹立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中。
花鼓燈角色繁多,分工細緻,主要演員有“臘花”(亦稱、“蘭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統稱“臘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員;男角色一般統稱“鼓架子”。
花鼓燈班子的藝術人員構成一般有鑼鼓隊、演員、燈頭、燈混子。花鼓燈的演出分布“開場”、“上盤鼓”、“中盤鼓”、“地盤鼓”、對唱、後場小戲等幾個部分。
舞蹈是花鼓燈的主要構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場”、“小花場”、“盤鼓”。“大花場”的集體表演的情緒舞;“小花場”是“鼓架子” 和“臘花”的雙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有人物、情節的小舞劇,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盤鼓”則是舞蹈、武術、技巧表演相結合又具有造型藝術特徵的表演。
歌唱部分統稱燈歌,多在“大花場”、“小花場”中間由“鼓架子”和“臘花”對唱或獨唱,可長可短,即興性強。
花鼓燈鑼鼓是花鼓燈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場面鑼鼓和燈場鑼鼓,具有情緒熱烈奔放,節奏形式多變,明快緊湊,感染力強等特點。場面鑼鼓可獨立存在,單獨演奏;而燈場鑼鼓則與花鼓燈的舞蹈和小戲表演融為一體,起伴奏和渲染情緒的作用。
花鼓燈自明清以後,流行區域逐步擴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毫州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出現了《遊春》、《搶扇子》、《搶板凳》等節目,至20世紀30年代後,陸續出現了像馮國佩(藝名“小金蓮”)、陳敬之(藝名“一條線”)、田振起(藝名“小銀子”)、鄭九如(藝名“小白鞋”)、常春利(藝名“老蛤蟆”)、石金禮(藝名“石猴子”)、楊再先(藝名“小紅鞋”)、詹樂亭(藝名“蓋九江”)、李兆業(藝名“貓春”)、萬方啟(藝名“萬漏子”)等名家,形成了花鼓燈的興盛。特別是在安徽蚌埠懷遠縣、禹會區,淮南鳳台縣,阜陽穎上縣,農民祖祖輩輩、男女老少都玩燈,鄉鄉村村都有燈班。當時在淮河中游每個鄉鎮至少都有2個以上的花鼓燈班子,有的達3、4個之多,形成了“千班鑼鼓百班燈”盛況。
但是,由於社會迅速變革,農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來文化移入,花鼓燈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播布範圍迅速萎縮,目前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所轄的懷遠縣、禹會區,淮南市所轄的鳳台縣等,真正保持花鼓燈原生形態的花鼓燈班子僅存4、5個,已臨近消亡!
傳說產生於大禹時期的夏王朝(距今4000多年前)。中國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是大禹娶妻、治水會諸候的地方。當地塗山有建於漢代的禹王宮,兩千年來香火不斷。至今,當地仍有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在禹王廟會上跳花鼓燈祭祀大禹的風俗。西漢時期淮南樂舞的風格是奔放,激越而又輕盈曼妙,舞蹈表演有擊鼓、擊節的完整樂隊,舞蹈比較規範,在表演時常常使用一些特殊舞技,充分顯示舞蹈抒情、傳情、動情的風貌。這些風格和特徵在今天的花鼓燈雙人舞中仍清晰可見。唐代的“合生”,又名“合笙”,開始只在宮廷內部演出,表演者1-2人,載歌載舞,即興演唱一些祈祝奉承、歌功頌德的內容,歌詞通俗,以逗樂為目的。唐朝中朝,“合生”流入民間。“合生”的表演,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環境、對象,由觀眾隨意點出題目,表演者即興演唱。今天花鼓燈仍保留這一明顯特徵,“踩街”、“謝場子”、“打門燈”與其基本相似。宋代上元燈節中關於“舞隊”的記載(《京華夢梁錄》),其表演程式與今天花鼓燈的“大花場”一樣,先由“竹竿子”(花鼓燈稱“傘把子”)出場後,“竹竿子”唱一段歌,領著群舞演員在音樂中跳舞出場。隊舞女主角“臘花”的稱謂,對確定花鼓燈產生的年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至今在安徽阜陽的穎上、淮南的鳳台、河南的信陽等地區一直稱花鼓燈的女主角為“臘花”,意為臘花里開的花,是個十分美麗的名字。而花鼓燈之“燈”,實為燈節(正月十五,上元燈節)上表演的民間藝術。此現象還有許多如大頭娃娃燈、蓮花燈等等,這些叫法都是自宋代而來。在“舞隊”演員分工上, “杖子頭”是歌舞的領頭人,站在舞隊的前面,由演員中技術最高者擔任。“竹竿子”類似指揮、導演,後行是擔任獨舞、雙從舞,或與“竹竿子”問答,是演出的主體。這些與花鼓燈演員分工基本相同,“杖子頭”相當於花鼓燈“傘把子”,“竹竿子”相當於“鼓架子”,“後行”相當於鑼鼓班子。

參考資料:

花鼓燈,是播布於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個縣、市,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鑼鼓等打擊樂演奏、有情節簡單的小戲。它是中國九億漢族人創造的最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是漢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間舞蹈,它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系統的舞蹈語言體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和人物的民間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屹立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