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田野:農村金融調研手記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發展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3月1日)
平裝: 22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802345331, 7802345332
條形碼: 9787802345331
尺寸: 23.8 x 15.8 x 2 cm
重量: 762 g

作者簡介

王曙光,山東萊州人,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農村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先後獲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年留校任教,2001-2002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研究。已出版著作《鄉土重建——農村金融與農民合作》、《農村金融機構管理》、《農村合作醫療與反貧困》、《草根金融》、《經濟轉型中的金融制度演進》、《農村金融學》、《農村金融與新農村建設》、《金融自由化與經濟發展》、《經濟學反思札記》等十餘種,在《北京大學學報》、《金融研究》等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經濟學論文50多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項目等國家級課題,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村金融學、反貧困理論、金融發展理論、農民合作組織。

內容簡介

《守望田野:農村金融調研手記》是北京大學學者王曙光繼《草根金融》和《鄉土重建>之後的第三冊農村金融文集,收進作者2008年底到2010年初的二十餘篇文章。上篇“農村金融田野調查之思”主要是記述作者在新疆、內蒙古、寧夏、貴州等邊遠民族地區進行的農村金融田野調查的思考,希望這些文字可以幫助讀者認識那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土地上進行的農村金融改革。下篇“農村金融改革之我見”,則更多地從理論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的農村金融變遷,對農村金融制度和農村合作經濟發展作了全景式的回顧與反思。

目錄

代序:行行重行行
——關於農村田野調查和農村金融研究的一點體會
上篇 農村金融田野調查之意
民間小額信貸的風險控制、制度創新與內部治理
——內蒙古昭烏達婦女可持續發展協會調研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作為世界各國反貧困的重要手段,小額信貸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上億貧困人群從小額信貸中受益,逐步擺脫了貧困並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農村信用互助擔保組織的運行機制與風險保障
——內蒙古翁牛特旗農牧民信用互助協會調研
農民互助擔保組織是一種特殊的農民資金互助組織。這種資金互助擔保組織的特點是:不在互助擔保組織內部社員之間進行資金的相互借貸,而是社員通過建立互助擔保基金,在組織內部形成相互擔保的貸款需求主體,通過放大授信額度向金融機構獲得更大規模貸款。
農村金融改革中地方政府的角色
——寧夏農村金融創新模式
地方政府的農村金融創新從總體來說是一種需求導向型的金融創新,即根據當地農村金融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的客觀特徵,以微觀主體的金融需求為導向,著力塑造產權結構多元的多層次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多元化,充分滿足區域內農村各類主體的資金需求。
文化適應、穩健發展與適度監管
——寧夏吳忠市濱河村鎮銀行調研
支持三農,確實需要這些習慣於從事城市業務的商業銀行及其管理人員有一個逐步熟悉和適應農村業務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植根鄉土·關懷民生·日新其德·中道篤行
——在寧夏銀川掌政鎮農村資金物流調劑中心的談話之一
農村金融機構的文化構建,一定不是僅僅由專家或者理事長拍腦袋想出來的東西,而應該是讓全體員工甚至客戶參與其中,讓大家在充分的討論溝通當中逐步確立農村金融機構的金融文化。風險管理、治理結構和企業文化
——在寧夏銀川掌政鎮農村資金物流調劑中心的談話之二
掌政模式的核心是:以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為基礎,以社會民間資本為主導,以市場化運作機制為保障,以扶貧性金融為手段,將農民信用合作、商業性小額貸款、農資物流調劑三者密切結合而構建的一個三位一體的商業化可持續的金融反貧困框架。
產權和治理結構約束、隱性擔保與村鎮銀行
信貸行為
——基於對吉林、內蒙古和寧夏的調研
由於存在股東偏好約束、隱性擔保缺失約束、產權和內部治理約束、運作成本約束以及不完全信息約束等諸多制度約束,村鎮銀行支持三農的意願必然受到削弱,而要增強其支農績效與意願,政府必須設計相應的激勵相容的制度安排,在存款保險、財政稅收框架和農村金融機構的對接方面給以政策支持,從而使村鎮銀行可以突破現有制度約束而改善其支農績效。
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調研
要在貧困地區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普惠型金融體系,政府必須建立相應的制度和機制,從法律和政策上保障農村資金供給,阻斷農村資金外流的狀況,激勵農村金融機構為最貧困的人群提供服務,並通過各種制度建設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和風險。
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為何步履維艱
——河北順平白雲鄉南呂村資金互助調研
農村合作基金會已經與農信社產生了某種程度的競爭關係,使農村金融體系的市場競爭結構有了一些良性的改善,同時合作基金會對滿足農村的信貸需求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的突然消失,使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出現了大量“真空地帶”,其消極後果現在看得越來越清楚了。
邊疆民族地區金融反貧困中的資本整合、文化融合與體制磨合
——新疆五家渠國民村鎮銀行調研
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與民族和諧的基礎是民生建設,民生建設的基礎是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和有效消除貧困,而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和消除貧困的基礎之一是建立系統的農村金融反貧困政策框架,並用制度化的手段保障金融反貧困的推進。
農民合作與城鄉互動:15省農民合作社調研隨感
——在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合作社論壇上的演講
中國將來由兼業小農向大農轉變,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這就要允許農民進行自由合作,而這種合作一定是全方位的合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中國整個農村(也包括城市)的微觀經濟形態有一個大的轉變。
下篇 農村金融改革之我見
促進民間金融陽光化和規範化
民間金融作為我國信貸體系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在小企業融資和農戶融資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民間融資的不規範性也容易引發各種金融風險從而對區域經濟造成消極影響。2008年11月央行起草了《放貸人條例》並提交國務院法制辦,這將是民間金融陽光化和規範化歷程中一個里程碑事件。
經濟轉型的經驗與經濟復甦的關鍵
中國未來的經濟成長,取決於農村發展;中國未來的經濟復甦,取決於有效激勵和開發農村的巨大需求。所以,以民生建設為抓手,既可以從短期中獲得擴大內需、促進增長、克服衰退的政策效果,又可以在長期內獲得社會穩定和諧公平、縮短城鄉差距、維持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長期政策效果。
解讀2009年“一號檔案”:突破農村金融瓶頸重在機制構建
綜合農村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機制缺失是核心問題,因此農村金融體系中的機制構建成為解決農村貸款難問題的關鍵
解讀20l0年“一號檔案”:阻斷二元金融結構,建立普惠金融體系
毫無疑問,中國的可持續增長、和諧社會建設以及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擴大內需等重大任務的解決,其基礎和前提在於阻斷城鄉二元結構。
農村金融改革:30年的回顧與前瞻
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內涵與未來農村金融改革趨勢
以多維的政策框架有效遏制農村系統性負投資
契約-產權假說與制度補貼:農民合作社60年變遷
加大西部民族地區金融反貧困政策扶持,消除金融服務空白區
農行服務三農的戰略定位、客戶分層和流程再造
論農行改革發展的十大關係
解析農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
解析農行的回歸三農戰略與制度創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