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債

孽債

《孽債》是上海電視台於1994年拍攝的20集電視連續劇,根據作家葉辛的同名小說改編。描述五個孩子從西雙版納到上海尋找自己親生父母、多年前返回上海的知青的經歷。本劇於1995年在上海電視台以滬語播映,引起滬上巨大反響,並創下了42.62%的超高收視率。此後,《孽債》被多家省級電視台轉播,但由於政府介入,滬語版播放被停止,而改用國語版。直到2005年,作為該劇播出10周年紀念,上海電視台才獲得特許重播滬語版,又創下較高的收視紀錄。該劇獲得1995年“飛天獎”三等獎,並獲“五個一”工程獎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劇照劇照

那是一個時代,幾十萬熱血知識青年回響號召奔赴雲南邊疆。十年一夢,大返城的洶湧狂潮又把他們卷回城市。在邊疆,他們拋下的不只是紅土地、流沙河。橡膠林……還有他們的青春情懷和愛情結晶——孩子。

歲月荏苒,光陰似箭。歷史走到了九十年代的今天,孩子們長大了,懂事了。有的隱隱約約知道了自己的生身秘密。於是他們中一些膽大的便呼群結伴,瞞著養父母偷偷踏上了開往上海的列車,去探究自己的生命奧秘,尋找生養了自己,又拋棄了自己的親生父母。

然而,上海的親生父母都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兒女。千里尋父的孩子們哪裡知道,他們的到來就像一枚枚炸彈,將給父母的家庭掀起多大的衝擊波瀾。

演員表

趙有亮飾沈若塵

嚴曉頻飾梅雲清

董蓉蓉飾沈美霞

金鑫飾梁曼誠

吳冕飾凌杉杉

李艷波飾梁思凡

吳競飾楊紹荃

林燕玉飾浦東阿婆

羅振華飾安永輝

屠茹英飾俞樂吟

分集劇情

第1集

那是一個時代,幾十萬熱血知識青年回響號召奔赴雲南邊疆。十年一夢,大返城的洶湧狂潮又把他們卷回城市。在邊疆,他們拋下的不只是紅土地、流沙河、橡膠林……還有他們的青春情懷和愛情結晶——孩子。歲月荏苒,光陰似箭,歷史走到了九十年代的今天,孩子們長大了,懂事了,有的隱隱約約知道了自己的生身秘密。於是他們中一些膽大的便呼群結伴,瞞著養父母偷偷踏上了開往上海的列車,去探究自己的生命奧秘,尋找生養了自己、又拋棄了自己的親生父母。然而,上海的親生父母都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兒女。千里尋父的孩子們哪裡知道,他們的到來就像一枚枚炸彈,將給父母的家庭掀起多大的衝擊波瀾……

第2集

梁曼誠正愁沒辦法安置兒子,青工小黑皮提出可以幫忙,讓思凡到他家去暫住幾天。永輝的父親吳觀潮將兒子帶到一家小招待所住下,隻字不提回家的事,當永輝提出要見母親楊紹荃時,吳觀潮沉默了。天華母親俞樂吟拒絕見天華,在熱心老漢盧品山的幫助下,俞樂吟終於出面認子,天華也在外婆家住下了。

第3集

沈若塵來到哥哥家,見美霞在那兒備受歧視,便與嫂嫂大吵一架,並將美霞帶回自己家中。美霞拿出母親遺物,沈若塵睹物思人,父女倆抱頭痛哭。梁曼誠在接妻子凌杉杉下班的路上,道出了思凡來到的訊息。在娘家的梅雲清遇上了從前的追求者李爽,李爽說他日子過得挺慘。

第4集

百無聊賴的盛天華成天在外面閒逛,還向煙販子兜售他的特製“雲煙”。美霞進入沈家後,小霸王似的弟弟煬煬蠻不講理,使沈若塵憂心不已。盧曉峰見不到父親悶悶不樂,盧品山便讓兒子盧加琪帶曉峰去逛西郊公園,加琪的女友無意中說漏了嘴,讓盧曉峰知道了父親坐牢的實情。為了救盧正琪早日出獄,盧托搞法律雜誌的沈若塵幫忙。

第5集

俞樂吟的丈夫馬超俊把天華堵在家裡,但他居然答應讓天華住下,條件是俞樂吟今後不準干涉他和其他女人的事。天華認了個姐姐馬玉敏,馬玉敏是個不良女生,讓天華幫她教訓了三個小流氓。沈若塵搞清了盧正琪“強姦案”的緣由,盧曉峰發誓要救父親。五個孩子聚在黃浦江邊,上海的家不像他們想像的那樣,他們是一群“多出來的人”。

第6集

古人愛說紅顏禍水究竟誰把紅顏變成了禍水?單純漂亮喬冉冉宏大董事長耿志民利誘下傍上了陳副市長喬冉冉以為生活就此改變可沒想到宏大垃圾工程安定國小因工程質量問題砸傷了孩子羅晨喬冉冉成了替罪羊羅晨母親成音走投無路向欄目組尋求幫助欄目組為幫助成音母子討回公道介入安定事件層層剝絲深入分析終於發現其中隱秘權利情慾金錢這裡赤裸裸暴露我們面前

第7集

於蘭、李春萍、林梅三個同一時代女人卻有著不同情感經歷於蘭因為對一個男人報復所以做了別人情人卻不幸遭到了毀容報應;李春萍因為要生存所以走投無路情況下做了男人二奶;而林梅一個因第三者介入而離婚曾發誓決不會做第三者女人最後也成了第三者為了不失去自己心愛男人決定和最後一次攤牌

第8集

這一個“包二爺”故事已過不惑之年成功女性蔣楠微因丈夫紅杏出牆而感到奇恥大辱一定要報復丈夫對不忠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小近20歲青年賀靈兩人迅速墮入情網然而年齡差距與道德鴻溝雙方難以逾越障礙家庭責任與有著強烈控制欲蔣楠微又使兩人關係陷入泥潭矛盾和痛苦中掙扎蔣楠微品嘗到了瘋狂愛情苦果

第9集

農村孩子吳奇兵聽說父親吳守義城裡有了另一個女人於千里迢迢跑到城裡找尋父親沒想到父親城裡真有了另一個家還有了一個孩子倔強吳奇兵決定一定要帶爸爸回家回到自己和媽媽身邊可一個孩子微薄力量能夠改變大人想法嗎?奇兵能帶爸爸回家嗎?這場愛爭奪戰到底誰能成為最後勝利者?

第10集

江敏為了丈夫范大同,為了家庭,為了照顧年幼女兒,放棄了自己辛苦創下一番事業,在家裡做起了家庭主婦。後來生活越來越好了,江敏卻在一次撞車事故中發現丈夫外面有了另一個女人,江敏承受不住打擊,採取了一切以為可以挽回丈夫的辦法,甚至選擇了自殺。江敏絕望後才發現女人不應該過分依賴男人,開始找尋自己那一片天空,而這時范大同也認識到自己如果離開江敏會痛苦一生。

第11集

永輝又一次看到母親和情人幽會,他奔回了招待所。只有天華無憂無慮,跟著姐姐馬玉敏到處玩樂。思凡的妹妹云云因為這個不明不白的哥哥而被同學恥笑,杉杉不堪忍受,要梁曼誠勸兒子回雲南。梅雲清所在工廠瀕臨倒閉,廠里要求主管銷售的梅雲清去外貿公司拉關係,梅雲清只好請李爽吃飯。梅雲清喝多了,倒出了生活的苦水。

第12集

永輝又一次看到母親和情人幽會,他奔回了招待所。只有天華無憂無慮,跟著姐姐馬玉敏到處玩樂。思凡的妹妹云云因為這個不明不白的哥哥而被同學恥笑,杉杉不堪忍受,要梁曼誠勸兒子回雲南。梅雲清所在工廠瀕臨倒閉,廠里要求主管銷售的梅雲清去外貿公司拉關係,梅雲清只好請李爽吃飯。梅雲清喝多了,倒出了生活的苦水。

第13集

煬煬與美霞爭執起來,他拿起鉛筆刀向姐姐划去,頓時鮮血直流。美霞在痛苦和憤恨中出走,雨越下越大,美霞渾身濕透,如風中飄零的葉子。沈若塵回家不見女兒,瘋了般地出去尋找。美霞找到思凡,兩人一起離家出走。永輝約親生父母到招待所來,他已經買了回雲南的火車票,他控訴了父母的虛偽,吳觀潮和楊紹荃無地自容。

第14集

煬煬與美霞爭執起來,他拿起鉛筆刀向姐姐划去,頓時鮮血直流。美霞在痛苦和憤恨中出走,雨越下越大,美霞渾身濕透,如風中飄零的葉子。沈若塵回家不見女兒,瘋了般地出去尋找。美霞找到思凡,兩人一起離家出走。永輝約親生父母到招待所來,他已經買了回雲南的火車票,他控訴了父母的虛偽,吳觀潮和楊紹荃無地自容。

第15集

思凡在追車時從車上摔下成重傷,醫生說可能會終生殘廢。盧玉琪與沈若塵在醫院陪夜,盧玉琪很喜歡美霞,對若塵說她有收養美霞的意願。俞樂吟從里弄工廠騎黃魚車的屠英德那裡得到了溫暖。楊紹荃與攝影師屈顯亮關係曖昧,卻忽然發現他另有未婚妻,楊紹荃揭穿他,反而被屈痛打。正巧永輝來同母親道別,為救母親永輝被打得鼻青臉腫。

第16集

思凡在追車時從車上摔下成重傷,醫生說可能會終生殘廢。盧玉琪與沈若塵在醫院陪夜,盧玉琪很喜歡美霞,對若塵說她有收養美霞的意願。俞樂吟從里弄工廠騎黃魚車的屠英德那裡得到了溫暖。楊紹荃與攝影師屈顯亮關係曖昧,卻忽然發現他另有未婚妻,楊紹荃揭穿他,反而被屈痛打。正巧永輝來同母親道別,為救母親永輝被打得鼻青臉腫。

第17集

盧曉峰以《英俊少年》里的海因切為榜樣,到處進行法律諮詢,想救父親出獄,他跑到雅妮的髮廊,要求雅妮承認是誣告,被雅妮拒絕。盧曉峰在父親舊書里找到雅妮當年寫給父親的情書,可以作為證據。永輝與母親感情融洽,他又去找屈顯亮算賬。馬玉敏喜歡上了天華,還和天華一起看黃色錄像,被俞樂吟發現。

第18集

盧曉峰以《英俊少年》里的海因切為榜樣,到處進行法律諮詢,想救父親出獄,他跑到雅妮的髮廊,要求雅妮承認是誣告,被雅妮拒絕。盧曉峰在父親舊書里找到雅妮當年寫給父親的情書,可以作為證據。永輝與母親感情融洽,他又去找屈顯亮算賬。馬玉敏喜歡上了天華,還和天華一起看黃色錄像,被俞樂吟發現。

第19集

楊紹荃告訴吳觀潮,她準備將永輝留在身邊。在曉峰一家的努力下,盧正琪終於平反出獄了。盧正琪準備回西雙版納去,和曉峰的母親團聚,曉峰心花怒放。永輝的養父母來到上海接永輝,永輝表示要回雲南去,楊紹荃暈倒。天華、玉敏詐欺、搶錢事發,一輛警車將兩人帶走了,俞樂吟精神徹底崩潰了。火車站,除天華外,四個孩子都將返回雲南。

第20集

楊紹荃告訴吳觀潮,她準備將永輝留在身邊。在曉峰一家的努力下,盧正琪終於平反出獄了。盧正琪準備回西雙版納去,和曉峰的母親團聚,曉峰心花怒放。永輝的養父母來到上海接永輝,永輝表示要回雲南去,楊紹荃暈倒。天華、玉敏詐欺、搶錢事發,一輛警車將兩人帶走了,俞樂吟精神徹底崩潰了。火車站,除天華外,四個孩子都將返回雲南。

音樂原聲

片頭曲

誰能告訴我

原唱:李春波

曾經深愛過

曾經無奈過

曾經流著淚捨不得

曾經擁有過

曾經失去過

曾經艱難地選擇

多少甜蜜的苦澀

變成多少悲歡離合

曾經失眠過

曾經興奮過

曾經為了你魂不守舍

曾經年輕過

曾經衝動過

曾經為了你喝醉過

魂斷夢牽的歲月

留在回憶里永不退色

誰能告訴我

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

誰能誰能告訴我

什麼是什麼

什麼是什麼什麼

主題曲

哪裡有我的家

美麗的西雙版納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

有沒有我的家

爸爸一個家

媽媽一個家

剩下我自己

好像是多餘的

美麗的西雙版納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

有沒有我的家

爸爸一個家

媽媽一個家

剩下我自己

好像是多餘的

爸爸呀媽媽呀

能不能告訴我

這到底是為什麼

美麗的西雙版納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

有沒有我的家

爸爸一個家

媽媽一個家

剩下我自己

好像是多餘的

爸爸呀媽媽呀

能不能告訴我

這到底是為什麼

爸爸呀媽媽呀

能不能告訴我

這到底是為什麼

精彩對白

這個孽不是我一個人造的!

從離開雲南的那一天,我就沒有資格再做永輝的媽媽了!

幕後製作

該劇10年前播出時,上海電視台曾因播出“群星愛心演唱會”節目而把《孽債》停播一天,儘管事先電視台多次打出字幕向觀眾說明,但觀眾根本抑制不住強烈的收視渴望,不少人打電話詢問電視台,並說明只要當晚播,再晚也沒意見,上海電視台當時不顧整整200萬元的廣告損失,將每晚播一集改成兩集,這才讓觀眾解了饞。據悉,其收視率也創下了當年的“上海最高”,與其同期播映的《三國演義》在其衝擊下,由15%降為8.6%。

語言問題

孽債孽債

據2005年06月25日《新聞晨報》報導,吳語版《孽債》重播受到歡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除了一部分重溫當年美好回憶的觀眾,還有不少新觀眾因為對“說上海話的主人公”感興趣,有意加入觀看隊伍。來自武漢、在上海工作多年的陳小姐表示,相比較國語版,吳語版對自己吸引力更大,因為“能幫助我學上海話”,加上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上海人,“應該是道原汁原味的‘本幫菜’,很有興趣嘗嘗。”通過吳語版電視劇學上海話、了解上海的城市文化,是種不錯的方式,不少“新上海人”在接受採訪時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有趣的是,不少老外觀眾也對這部吳語版經典之作表示了興趣。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了多年的一位日本友人說,平時就很愛看吳語電視劇,一直都是《開心公寓》和《老娘舅》的忠實觀眾:“以前,連去超市都有‘恐懼感’,就怕營業員說上海話我聽不懂,這方面吳語劇幫了我不少忙。據說《孽債》非常寫實,很有興趣看看。”

而對於上海人來說,重看吳語版則是一次“溫故之旅”。據悉,該劇之前播出時,上海電視台曾因播出“群星愛心演唱會”節目而把《孽債》停播一天,儘管事先電視台多次打出字幕向觀眾說明,但觀眾根本抑制不住強烈的收視渴望,不少人打電話詢問電視台,並說明只要當晚播,再晚也沒意見,上海電視台當時不顧整整200萬元的廣告損失,將每晚播一集改成兩集,這才讓觀眾解了饞。據悉,其收視率也創下了當年的“上海最高”,與其同期播映的《三國演義》在其衝擊下,由15%降為8.6%。

《孽債》滬語版引發的爭論。

作者葉辛

寫下這個題目,當年圍繞《孽債》滬語版引發的爭論,似還歷歷在目。

在回憶這場有趣的爭論之前,我想先講一件與此有關的小事。今年春天,我收到“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王維周同志寄來的一篇論文:“《孽債》現象與語言立法”。

這是一篇很長的學術論文,作者寄給我的僅僅只是中篇第五節及以下的部分內容。他從滬語版電視連續劇《孽債》講起,講到《孽債》現象,講到《孽債》與方言的關係,繼而探討了方言與文化,方言會不會長期存在等等語言學上的問題。我饒有興味地讀了這些文字,覺得作者的研究和探討很有意思,不但對語言專家會有啟示,就是對作家的創作,也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關於《孽債》滬語版引發的爭論,其實在“對於《孽債》的批評”這篇文章里,我已提及一二。記得,滬語版《孽債》剛在北京播出,就有人說:“同這部長達20集的連續劇在上海播放時曾出現萬人空巷的火暴局面,創下了電視劇收視率最高記錄相比,北京的觀眾反應比較溫和,其間的重要原因是聽不懂上海方言。”許多北京人說,上海話“阿拉阿拉”的像外語,一句都聽不懂,雖說下面有字幕,可效果畢竟不一樣,讓人干著急。還有的北京人對用方言來表現上海人生活的“原汁原味”不以為然。他們舉出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外國電影一律用國語配音,卻不會讓人感到不是原汁原味。

在中央電視台決定播出國語版的《孽債》時,天津《今晚報》特地報導:《孽債》雖好,滬語難懂,此是非吳語地區觀眾看滬語版《孽債》之憾。為此,上海電視台求索製作社趕製了國語版,3月底完成,中央電視台將從4月12日起,在第3套節目8點檔黃金時間向全國播放《孽債》國語版,以後還將在5頻道播放。

北京、天津兩地區的觀眾反映,在其他地區的觀眾中也有同感。可以說,在不講上海話和聽不懂滬語的省市的報紙版面上,幾乎都有類似的批評意見。可能也正是這種批評來得較為普遍和直率,劇組聽到了這一反映,及時製作出了國語版,供中央電視台和各地省區台選用。

但是,看過國語版的上海觀眾,則普遍反映國語版不如滬語版生動、過癮。導演黃蜀芹在報紙上專門就此介紹說:“以往,滬語出現在影視中只是偶爾說幾句,點綴一下,大規模地採用滬語這次還是首次,目的是想表現上海人實實在在的生活,真實地再現上海人的生存狀態,甚至原生狀態。演員們經過一周的努力才漸漸適應,而且興趣越演越濃。運用上海話,還幫助演員更真實準確地找到感覺。《孽債》中的演員表演幾乎個個到位,這與運用上海話有關。”

在上海,滬語版《孽債》得到的是一片讚譽之聲,有人說:“聽《孽債》中上海人的滿口上海話,不禁想起六十年代電影《大李小李和老李》以及《滿意不滿意》,這兩部以滬語為主的方言喜劇片,後來也製作了國語版本,兩種版本我都看過,感到滬語版的藝術感染力要強一些。這次《孽債》用滬語,又有新的突破,效果更佳。”

還有人反映說:“目前使用居多的‘滬語版’引發了一股學說上海話熱。而滬語的使用,使不少渴望了解上海的外地觀眾有了一個很好的機會,連上海本地33家外資銀行的不少人也都希望通過此劇學說上海話,以求商戰中的不時之需,外地觀眾學說上海話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這種情況可以說是《孽債》滬語版的意外收穫了。

還有報紙以“贊浦東阿奶”為題,專門評說了這一劇中並非主要人物的老人,之所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她利用了上海話的優勢,活龍活現地演出一位真正的上海市井老太。

上海的《採風》雜誌,在滬語版引發爭論的高潮中,在1995年第4期上,做了一欄“熱門話題”——從《孽債》看上海話的魅力。編者說:電視連續劇《孽債》在上海播出後,其轟動程度是驚人的,遠遠超出當時的《渴望》與《編輯部的故事》。關於《孽債》的討論,一些報刊已有刊載,本刊從語言民俗學的角度邀請各界人士對《孽債》進行探討。

俞亮鑫(《新民晚報》記者)說:我記得要搞滬語影視片是之前由謝晉提出來的。當時謝晉提出後,很多名作家提出反對意見,感覺不美,以為滬語只能達到滑稽戲水平,而滑稽戲只能拍出輕喜劇,插科打諢,不大可能拍出上乘的東西。當時覺得要拍上海的母語片,語言是個關鍵,上海的語言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真正體現出滬語魅力的作品倒是《孽債》,《孽債》為了生活化,是用語言的陌生來展現環境的陌生,沒想到效果會這么好。這次《孽債》成功我有幾點感想:首先,劇中許多話如用國語講,上海演員就有裝腔作勢之嫌。滬語的間接效果使演員有了創作欲。演員真正進入了狀態,並且是愈演愈有勁。其次,使用上海話關鍵是能否將劇中本身的主題及人物行動表現得恰如其分。大規模使用,《孽債》屬首次,這將對以後上海影片的走向很有影響。語言表現的好壞不在於語言本身的形式,而更在於真實性。劇中許多話只能用原汁原味的滬語講出來,才能有魅力和韻味。

《孽債》用滬語表現人物性格是非常傳神,非他莫屬的。如吳冕演的角色有句話:“儂哪能放心得下啊?”表現出其善良的特性;還有馬老闆的那句:“儂放只碼頭給我跳跳,我也拎得清。”非常符合他的身份,用國語就難以達到好的效果。

葛明銘(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滑稽王小毛”編導)說:看了《孽債》,最令我開心的就是大量運用了滬語。國語在上海推廣失敗,是因為上海人講上海話的根基很深,但為何在文藝領域裡人們反對用滬語,我覺得可能是滑稽戲作為舞台藝術沒有弄好的緣故。

電視劇《孽債》完全反映的是生活的願望。電視劇在語言處理上有特色,就易產生共鳴。劇中表現上海的生活非滬語莫屬,細微的表情只有在講上海話時才能表現出來。比如吳冕演的角色中,有一句“怪勿啦?”說時就有一種特殊的表情,是上海人的語言表情、動作,別人不一定能學得像。因為劇中運用滬語的恰當,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上海人獨特的氣質、表情與精神風貌。

《孽債》沒有媚俗,是生活化的藝術,因而獲得了語言上的成功。我有種感覺:《孽債》中的滬語運用不但沒有過分,有的甚至沒有到位。《孽債》開了一個運用滬語非常成功的電視劇先例,使人們更加樹立起上海人講上海話的信心。

巢宗祺(華東師大中文系主任、教授):《孽債》中的角色使用的方言與人物的環境、文化背景吻合,因而使人物更豐滿,更有層次感。

我們對使用方言要有信心,但也要慎重,不要在興奮當中濫用,語言要提煉,更要恰當地運用。希望《孽債》帶來的成功作為一個契機,將滑稽戲也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帶動海派文化提高到更新的層次。

錢麗芳(上海金沙江大酒店總經理)說:看了《孽債》把胃口吊起來了,我作為普通觀眾談些想法。使用滬語不是獵奇,而是突破。如葉辛所說,當初上海話作為密碼使用,為了怕雲南孩子聽懂,但到後來,產生了親和力。我感覺嚴曉頻演的梅雲清的三場感情衝突戲,滬語的魅力極佳,一是得知丈夫隱瞞了過去事實時,二是與李爽在一起,差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三是終於想明白,去陽台晾曬衣服。特定的感情都展示了出來。比如那句“價長價大的一個小囡來了”,如翻譯成國語:“突然之間,又高又大……”味道全不對了,而且只能她講,別人代替不了她。

當然滬語也有缺點,南方話和北方話不一樣,北方話有豪言壯語之勢,戰爭片就不能使用滬語,譬如《高山下的花環》就不行。

語言是一種載體,載體要與內容相結合。《孽債》有感情戲,使用滬語能抓住觀眾,滬語容易出感情,引起心靈共鳴,但不能因《孽債》中使用滬語的成功,就出現一窩蜂的現象,濫用是要失敗的。

一晃眼,自滬語版《孽債》於1995年元月在上海首播,已是第七個年頭了。記錄下關於滬語版引發的爭論和不同看法,也還是頗有意味的罷。

獲獎記錄

本劇獲得1995年“飛天獎”三等獎,並獲“五個一”工程獎。

播出信息

1995年上海電視台播映《孽債》,牽動著無數普通人的心,創下了42.62%的收視率,而且首開電視台晚間電視劇兩集連播的先河。
2005年《孽債》上海電視台以滬語重播,仍然引起追捧。東方衛視影視部執行總監徐華表示,收視率達到3.6%,創下今年單日電視劇收視率的最高。

劇集評價

“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孽債》正是將自己的不負責任歸結為政治,讓自己的責任一筆帶過,再用大城市的優越感,居高臨下地探討愛情,心理還十分坦然,集體的推卸責任是最可怕的。”上海民眾文化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今天再看《孽債》最熟悉的是什麼?除開對知青經歷的懷念,那就是大城市的優越感仍然十分熟悉。”
15年前創作了《孽債》,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表示,上海的優越感,來自於1962年戶口制度管理起來以後,城市人成了一個超穩定結構,上海人就是上海人,外地人進不來。而這時上海在經濟上橫掃全國,上海貨讓全國各地的人為之追逐,此外,交通管理、城市衛生等等都遠超過全國其他城市,上海人的驕傲是完全有理由的。
在顧曉鳴看來,“孽債”不是“債”,是大城市的優越感,這使他們對自己的愛人、孩子不負責任,並心安理得地為自己開脫。
顧曉鳴進一步表示,這是現代人藉助文化,來救助自己的負罪感,用文學的方式來推卸社會責任,用廉價的方式來推卸對待愛人、人生和貧困地區的人們的責任心,消除了愛,心安理得過所謂的文明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