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皆不精

8、竟學:學完。 9、大:很。 10、足:值得。

選自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史記》最初沒有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演變成“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

作者簡介

(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後人尊稱為“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百家講壇主講人姜鵬教授在《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中稱司馬遷為“超級文章高手”。

原文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後終無成大事。

注釋

1、項籍:即項羽楚國將領項燕的孫子,秦末起義軍首領,最後敗給劉邦,自盡於烏江邊上。
2、少時:青少年時代。
3、書:文字,包括識字,書法。
4、去:放棄。
5、項梁:項羽的叔父。
6、不足:不值得。
7、敵:抵擋。
8、竟學:學完。
9、大:很。
10、足:值得。
11、兵:行軍打仗。
12、乃:就。
13、名:名字。
14、已:罷了。

譯文

項羽年輕時,學習文學,沒學完成,便放棄了;學習劍術,又沒有成功。項梁生氣了。(項羽)說:“文學,只值得(用來)記錄姓名罷了;劍術,(只能)抵擋一人。(這些都)不值得學習。(我要)學習能夠對抗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傳授項羽兵法。項羽大喜。但(項羽)略略了解兵法的大意後,又不肯學完。

啟示

說明了一個人光有大志,沒有恆心,不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學習,是不會取得成功的,唯有堅持不懈,才能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