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堂

學海堂

清代書院。在廣州城北越秀山。道光初,阮元為兩廣總督時建立,並講學其中。有學長八人,分任教學。

內容

學習內容有《十三經》、《史記》、《漢書》、《文選》、《杜甫詩》、《韓昌黎集》等,任學生選擇一門;作日記,由校長評閱指點。刻有《學海堂集》和《學海堂經解》〔即《皇清經解》〕。

概述

學海堂,位於廣東廣州。清道光四年(1824)兩廣總督阮元為課全省舉、貢、生、監經解詩賦,創建於粵秀山。此地枕城面海,林巒疊翠,地極幽勝。依據詁經精舍遺規,訂立《學海堂章程》。不設山長,選舉學長8人,同理課事,各用所長,協力啟導,但以擬題評卷為要。每季孟月初旬,由管理學長知會齊集堂中,公擬題目,加倍擬題選用,定期請題,輪流赴撫、督、學三署呈官長裁定,俟發出題目,即行印刷,分發題紙,限期交卷。學長分任校閱,評定甲

學海堂學海堂

乙,給予獎賞。初時,生徒無定額,十四年總督盧坤設立學額生童10名。教學重視個人志趣、特長。諸生於《十三經註疏》、《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文選》、《杜詩》、《韓昌黎集》、《朱子大全》諸書中,各因資性所近,自選一書肄習,擇師而從,謁見請業,以充其善,養其所長。重在自學,頒發課程簿,簿首註明習某書,內分句讀、評校、抄錄、著述4項,諸生按日填入簿內。各生可依個人程度各取1項或兼3項,但不論水平高低,“句讀”均須認真斷句,不得漏略凌亂,務求學風篤實,季課會日隨課呈學長考核。不教制藝,“專勉實學”,以考據訓詁之方法治經史,求經文史學切實學問之研究。提倡“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據”,“無徵不信”之學風,成為當時考據學之最高學府,浦代廣東樸學風氣,自學海堂而大興。道光以後,各書院雖仍注重製藝,但已有添加古學課者。生徒每名歲給膏火銀20兩,後因經費無出,遂暫停止。同治五年(1866)巡撫郭嵩燾查照舊章,恢復膏火,並添算學。學長周寅清等請以學海堂沙田加繳租銀增廣專課額數。自八年開始共舉專課20人,兼舉附課20人,以備補充。光緒十三年(1887)總督張之洞、巡撫吳大澂增設專課童生10名,只論學業,不論科名,與各生一律評定甲乙。又於季課之外,加設專業生月課,膏火、獎賞、會課飯食統由善後局給領。經費主要來自官撥田產、租銀、捐款、年息等,較為充足。設刻書局,刻有阮元輯《皇清經解》,阮元著《揅經室集》、阮元選《學海堂集》、《學海堂叢刻》,明董斯張著《廣博物志》,唐杜佑編《通典》,乾隆敕編《續通典》、《皇朝通典》等共1254冊3334卷,刻書之多僅次於廣雅書院。藏書亦甚豐富,堂右之文瀾閣,收藏公置書籍,供課業者生借閱。歷時80年,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月廢,改為阮太傅祠,祀阮元。所藏書籍版片均移交兩廣學務處,旋又移至圖書館。

對聯

公羊傳經,司馬記史;
白虎論德,雕龍文心。
清代阮元題東楹。浙江詁經精舍亦有此聯

學海堂學海堂

實事求是;
空谷傳聲。
清代夏修恕題啟秀山房

此地攬獅海珠江之勝;
其人游儒林文苑之間。
清代阮元題西楹

智水仁山,在此堂宇;
經神學海,發為文章。
清代白鎔題南門

學貫九流,匯此地人文法海;
秀開百粵,看群賢事業名山。
清代成格題北墉

安得廣廈千萬間,天下幾人學杜甫;
日啖荔枝三百顆,平生最愛說東坡。
佚名題杜李樓

繹史誦經,思在古昔;
登高極遠,顯於今時。
清代鄧廷楨集《繹山碑》題北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