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蔚

自魏初以來,儒生寒宦,惠蔚最為顯達。 在這種形勢下,惠蔚鑒於國家圖書館典籍不全,提出應加以全面的整理。 他指出,《六經》、百子,圖書秘籍,是“承天之正術,治人之貞范”。

孫惠蔚(452-518)字叔炳,北朝武邑遂(今屬河北)人。小字陀羅。自六世祖孫道恭至惠蔚,累代以儒學傳家。十三歲時,他便能粗通《詩》、《書》、《孝經》和《論語》。年十八,從師董道季學《易經》,十九歲,拜師程玄讀《禮》及《春秋三傳》。他結交儒士,“有名於冀方”。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郡舉孝廉,對策於中書省。中書省長官高閭早知其名,稱讚他英才善談,薦為中書博士,又轉為皇宗博士。高閭奉命整理雅樂,惠蔚便參與其事。樂成後,高閭上書朝廷集中知名之士,共同探討是非取捨。秘書令李彪自以為博學善辯,提出許多難題。高閭讓惠蔚與彪抗辯,終於難不倒惠蔚。黃門侍郎張彝每次上書論事,也經常聽取他的意見。當時惠蔚與李彪都以儒學聞名,後來李彪官至尚書,惠蔚仍任太廟令。故孝文帝曾有所感地說,李彪身登龍門,惠蔚官職低下而不計較,一方面自感對不起他,另一面從此更加崇尚儒者。後歷官中散大夫正黃門侍郎,代崔光為著作郎。但無所著述,“唯自披其傳注數行而已”。宣武帝元恪延昌二年,因其有侍講之勞,封為棗強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官至光祿大夫。他原名孫蔚,因在宮內侍講,夜間議論佛經,很得元恪的賞識,特別下沼加“惠”字,號稱“惠蔚法師”。自魏初以來,儒生寒宦,惠蔚最為顯達。死於任上,時年六十七歲。贈大將軍、瀛州刺史,溢曰“戴”,魏孝文帝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自平城遷都洛陽,實行與漢族同化的政策。下令設立國子太學、四門國小。親自帶頭,不管坐車騎馬都不忘講經論道,倡導儒業。後繼者元恪也下令經營國學,建立國小於四門,大選儒生,備員四十人,以為國小博士。在這種形勢下,惠蔚鑒於國家圖書館典籍不全,提出應加以全面的整理。他指出,《六經》、百子,圖書秘籍,是“承天之正術,治人之貞范”。《詩》教,可以使人溫柔敦厚;《書》教,可以疏通知遠;《樂》教.可以廣博易良;《易》教,可以潔靜精微;《禮》教,可以恭儉莊敬;《春秋》之教,可以屬辭比事。所有這些,關係到“敦風美俗,安上靖民”,國家根基的鞏固,帝王盛世的永存。以前的圖書,沒有明確固定的書目,致使新舊圖書混雜,首尾不完整,有的“連載數十篇,有的曠年不寫”,有的篇頁零落,首尾難分,有的“文壞字誤”錯爛相接。篇目雖然很多,但完整者少。他主張,應該依照前臣盧昶所撰《甲乙新錄》,加以補充殘缺,“損並有無,校練句讀,以為定本”。為完成這一浩繁的工程,請求朝廷調集四門博士和在京的儒生四十人,在秘書省專門詳細地校勘和考定,並參定字義。這個主張得到朝廷的批准和施行,從而為典籍的整理和保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