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淦

孫嘉淦(1683--1753),字錫公,又字懿齋,號靜軒,山西省興縣人,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膽識的宰相級官員。前人評價說,“嘉淦初為直臣,其後出將入相,功業赫奕,而學問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實以嘉淦為第一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孫嘉淦(1683--1753),字錫公,又字懿齋,號靜軒,山西省興縣人,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膽識的宰相級官員。前人評價說,“嘉淦初為直臣,其後出將入相,功業赫奕,而學問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實以嘉淦為第一人”。

人物生平

孫嘉淦從小家境貧寒,他利用勞動餘暇,刻苦讀書,掌握了大量知識。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舉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時年30歲。值得一提的是,孫嘉淦親兄弟三人都是進士。“一門三進士”的榮耀至今在興縣還被人稱道。但是孫嘉淦在康熙朝中9年仕途生涯,一直沒有什麼值得入載史冊的事。

正所謂“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康熙駕崩,雍正繼位,年屆不惑的孫嘉淦突然血氣方剛起來。他給新皇帝上書,勸誡三件事: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後兩件倒也罷了,第一件簡直就是捋虎鬚。雍正在康熙末年“九王奪嫡”中勝出,為了穩定地位,剪除先帝八子、九子也就是自己兩弟弟的勢力手段殘酷、不遺餘力。這么做是否必要先不說了,影響是相當地不好。

孫嘉淦的摺子算朝雍正的臉上給了一個響亮的耳刮子,效果當然明顯,那就是滿朝轟動、皇帝震怒。好在有雍正的老師朱軾求情,說:“嘉淦誠狂,然臣服其膽。”雍正自己也對孫嘉淦說真話不要腦袋的膽識表示佩服,轉怒為笑說:“朕也服其膽。”沒有砍了他,當時保留了孫嘉淦在翰林院工作,之後又提升他為國子監司業,相當於最高學府的教務長。

此事過後,孫嘉淦名聲鵲起。但隨後,不能釋懷的雍正還是抓了孫嘉淦的一個過失,交刑部議處。刑部的負責人領會上意,說,按律當斬。雍正作為一個明君這時候體現了高明的政治手腕,對孫嘉淦加恩免死,說這個人性氣不好,我不待見,但是他出了名的不要錢,念在還有這么個長處,“著在銀庫行走”。孫嘉淦在國庫臨時打雜的差事結束後,又被委任為河東鹽政。在別人眼裡,這也是個肥差。能得此官,和孫嘉淦不愛財也有莫大關係。

乾隆繼位後,年輕有為,相中了敢言直諫的孫嘉淦,擢升他為左都御史,兼吏部侍郎,專管監察。孫嘉淦也不含糊,很快給皇帝上了篇絕代諫論《三習一弊疏》。興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聞辦主任王奮勤對他們老鄉的這篇文章評價極高:“只此一篇文章,足以讓一個人青史留名,永垂不朽。”

“三習一弊”的大意是:“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剛”,“心習於所是,則喜從而惡違”,這三種習慣形成後,那就會產生喜小人而厭君子的弊病,希望皇帝您哪應該“予除三習,永杜一弊”,可不要自以為是。《三習一弊疏》著眼之高,恰恰適合於做皇帝的人看,抨擊之廣則直指人性的普遍弱點,語言之美足以令人拍案驚奇,但其筆鋒之利讓所針對的人讀來難免汗流浹背,坐臥不安。好在乾隆帝看了之後挺喜歡,表示採納,而且因此又升了孫嘉淦的官,讓他做刑部尚書,並“總理國子監事”。

孫嘉淦是諫臣也是能臣,查貪官、平冤獄、整修河道、調和民族矛盾,辦過許多出色的事。敢說、能幹又遇上了好皇帝,使得他在仕途上創造了奇蹟,興縣的老鄉說孫嘉淦一生當過兵部、吏部、刑部、工部“四部尚書”,還當過直隸、湖廣兩任總督。最後死的時候是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

孫嘉淦的死耐人尋味。對呂梁文化名人深有研究的趙桂溟先生分析說,他這位膽大的老鄉竟然是被嚇死的。

1750年,登基15年的乾隆皇帝籌劃他的首次南巡,有的官員對皇帝的這種舉動有意見,企圖阻止皇帝,但又擔心自己的影響力不夠,就想了個辦法,假託孫嘉淦的名義偽造了一篇為此上諫的奏稿,還偽造了皇帝的御批,然後在民間和官場傳播,以求製造輿論,聳動人心。

借了孫嘉淦的名聲,這篇文章還真的產生了挺強的號召力,流傳甚廣。偽奏稿事讓乾隆皇帝發現後,在全國範圍內追查作者,僅在四川一省,就有280餘人因傳抄而獲罪。

趙桂溟說,孫嘉淦直言抗上的牌子很響,梗直不假,但是他更是一位有政治智慧的臣子,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時機、尺度把握準確有當,這樣越軌的事不會幹。

事情發生以後,孫嘉淦非常不安。清朝的文字獄非常厲害,雍正在位13年,興文字獄20起,乾隆皇帝在60年的統治期內,更是發動過130起文字獄。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過了幾十年,年近七旬的孫嘉淦再直也彎了,晚年的他已經表現得極其圓通謹慎。據史料記載,查處偽奏稿的事延續了三年,孫嘉淦對家人說:“先帝(指雍正)及今上,嘗戒我好名,今獨假我名,殆生平好名之累未盡,有此致之。”

1753年,孫嘉淦驚懼而終,時年71歲。

其後人故事現仍活躍在呂梁政治、經濟境內,秉持一種為名的呼聲,繼承前輩的遺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