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納言

孫叔敖納言

原文 劉向 著 孫叔敖為楚令尹①,一國②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後來吊③。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盡來賀,子獨後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⑥。”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孫叔敖對曰:“甚善,謹記之。

基本信息

注釋

字詞:

1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曾三度為楚相,為政重法任賢,頗有政績。相傳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

2 令尹:楚國官名,相當於宰相。

3 為:當,做。

4 命:指教

5 一:全。國:指都城。

6 衣粗衣:穿著麻制的喪衣。第一個“衣”名詞活用作動詞,穿衣。下句的“冠白冠”,同上,戴白色的帽子。

7 吊:弔唁,弔喪,引申為拜訪。

8 不肖:自謙之詞,沒有才能,不能幹,沒有賢德。

9 受吏民之垢(gòu):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意即擔任楚國的宰相一事。

10去:使……離開。

11患處之:災禍就隱伏在那裡。

12皆:都。

13衣:衣著。

14謹:小心謹慎。

.15惡:厭惡

16意益下:越發將自己看得低。

17心益小:意思是處事越要小心謹慎。益,更。

全文重點字詞:

孫叔敖 為(做,擔任)楚令尹, (全)國 吏民(官員和百姓) 皆(都)來賀。有一 老父(老 人) (做動詞,穿)粗衣, (做動詞,戴帽子)白冠,後來 (原意為“弔唁”,這裡是“慰問”的 意思)。孫叔敖正衣冠 (表示承接)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 (助詞,無意) 不肖 (不賢 能),使臣受吏民 (助詞的)垢(責罵),人 (都)來賀,子獨後吊, (表反問的語氣詞,相當於“難 道”) (說法)乎?”父日:“有說。身已貴 (錶轉折) 驕人 (對人傲慢)者民 (離開、拋棄)之,位已高而 擅權 (擅自用權)者君 (厭惡)之,祿已 (優厚)而不知足者 (禍患 (隱伏)之。”孫叔敖 (兩次)拜曰:“敬 受命 (指教) (希望) (剩下的)(教導)。”父曰:“位已高意 (更加)下,官益大而 心益小 (處事越要小心謹慎),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 (足 夠)(用來)治楚矣!”孫叔敖對曰:“甚善,謹記之。”

譯文

孫叔敖擔任了楚國的宰相,全城的官吏和百姓都因此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帽子,最後來慰問。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宰相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最後才來慰問,莫不是有什麼話要指教吧?”老人說:“自己身份高了,卻對人驕橫無禮人民就會離開他,地位高了卻擅自用權的人君王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了卻不知足的人禍患就隱伏在那裡。”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願聽您剩下的意見。”老人說:“地位已經高,態度就更要謙虛;官職越大,處事更要小心謹慎;俸祿已經很豐厚,就千萬不要輕易索取別人的財物。您嚴格地遵守並牢記我所說的這三條,足夠把楚國治理好。”孫叔敖回答說:“很好,我一定會謹記在心。”

練習題

一、孫叔敖採納了老者哪三條諫言?

原文回答:

1 位已高而意益下。

2 官益大而心益小。

3 祿已厚而慎不敢取。

概括回答:

1 位高意下。

2 官大心小。

3 祿厚不取。

二、文中孫叔敖是怎樣一個人物,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

①他是一個能虛心求教的人。

②身居高位而能嚴格要求自己,能正確而清醒地把握自己。

三、“老父”在服飾、行動上與“一國吏民”有什麼不同?

他穿白衣戴白帽,“一國吏民”都來祝賀他,而“老父”卻告誡他。吏民都不知道做官的難處,而老人卻知道做官 的方法。

四、補充一則與“納言”有關的事例。

示例:

1、唐太宗善納魏徵良言,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2、劉邦善納張良良言,戰勝了項羽,一統天下。

3、鄒忌諷齊王納諫。

4、李斯諫逐客。

5、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6、魯莊公採納曹劌的建議,取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曹劌論戰)

7、楚王聽墨子的諫言,停止攻打宋國。(公輸)

五、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

①一國吏民 來賀 ( )

②後來 ( )

③孫叔敖 衣冠而出見之 ( )

④位已高意 下 ( )

⑤楚王不知臣之不 ( )

⑥有一老父 粗衣()

①全。②弔唁。③使……端正。④越,更加。⑤中用。⑥名詞活用做動詞,穿。

六、用現代漢語翻譯:

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

(自己當了大官,而對人傲慢,百姓就會離棄他;職位高,而擅弄職權,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而不滿足,禍患就會降臨到他那裡。)

七、上文“衣粗衣”中,前一個“衣”作動詞,釋為“穿”,後一個“衣”作名詞,釋為“衣服”。請找出上文中用法與此相似的詞句。

冠白冠。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說苑·敬慎》。孫叔敖出任楚國令尹,官吏、百姓都來祝賀,卻有一位老人來弔喪,而孫叔敖不但不生氣,反而更加彬彬有禮。這裡寫了兩個奇特的人物:一個是普通百姓,對新任令尹膽敢衝撞冒顏,且“出言不遜”;一個是朝廷高官,面對小民百姓的“無禮”,卻能以禮待之,虛心納言受教。這兩個奇特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相映成趣。自然,“趣”之旨,在於突出孫叔敖為官謙虛盡職,能夠聽取別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見。正因為如此,孫叔敖為楚相,很有政績。孫叔敖的為官之道,在今天也還可借鑑。作者想告訴我們:為官應該謙遜盡職,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

中心思想

孫叔敖出任楚國令尹,官吏、百姓都來祝賀,卻有一位老人來弔喪,而孫叔敖不但不生氣,反而更加彬彬有禮。突出孫叔敖為官謙虛盡職,能夠聽取別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見。告訴我們:為官應該謙遜盡職,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

內容梗概

孫叔敖出任楚國令尹,官吏、百姓都來祝賀,卻有一位老人來弔喪,而孫叔敖不但不生氣,反而更加彬彬有禮。

角色介紹

孫叔敖(約前630-前593),蒍氏,名敖,字孫叔,春秋時期楚國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國名臣。在海子湖邊被楚莊王舉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作者簡介

劉向,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楚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豐縣(今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鏇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