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族譜

孟氏族譜

中國的孟氏,發源於春秋的魯國公族。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應該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 孟氏家譜到現在一共有七十五世,第一世是孟子(事略),孟氏尊奉為“始祖”,第七十五世是祥協,1990年接任“亞聖奉祀官”,現居台灣。

姓氏源流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莊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另外,春秋時期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衛國,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約在今天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這樣推溯起來,其始祖同樣是周文王。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與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統統是一家。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源地山東、河南及其近鄰的河北發展和繁衍。從東漢開始,孟氏出現於其他地區,如東漢孟光為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附近)人,孟他為扶風人,孟嘗為上虞(今屬浙江)人;三國時的孟宗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獲為建寧(治今雲南曲靖)人;北涼有孟氏,為武威(今屬甘肅)人;唐代孟浩然為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孟郊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貞為華陰(今屬陝西)人,孟涫為郴州(今湖南郴縣)人;五代後晉孟賓於為連州(今四川筠連縣)人,後周孟貫為建安(今屬福建)人。從以上可見,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國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了。 五代以後,由於官職調遷等原因,孟氏的居處又新增了許多地方。

郡望堂號

1.堂號

最著名的有"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由於孟母三遷,注意親職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 孟姓又以”平陸“等為其堂號。

2.郡望

根據《姓源韻譜》所載,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陽、平陸縣、東海郡 、巨鹿郡、武康縣、安平縣、江夏郡等。 洛陽,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 江夏郡是西漢高祖時設定的,相當於今天的湖北安陸、鍾祥、潛江、鈣陽等以東,以及河南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這支蒙氏,是三國時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亞聖之裔1;采卿之宗2。

注釋:1戰國時思想家孟軻(約前372-前289),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先世是魯國公族,受業於子思之門 人,在儒 學分化中,被稱為思孟學派,代表孔門嫡系正傳。著錄《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稱為“亞聖”。 2指漢代學者孟卿,蘭陵人。善為禮春秋,時人以卿呼之。

*孝誠生筍3;廉德還珠4。

注釋:3三國時吳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少從南陽李肅學,性至孝。母嗜筍,冬時筍尚未生,宗入林哀嘆,筍忽迸出。仕吳為鹽池司馬。 4後漢合浦太守孟嘗,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後策孝廉,舉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遷合浦太守。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前守宰貪穢,詭民采求,不知紀極珠漸徙於交趾界。嘗革前弊,去珠復還。

*苦吟東野集5;親撰長春樹6。

注釋:5唐代詩人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曾任河南水陸轉運判官,後任興元軍參謀。長於五言古詩,有《孟東野詩集》。 6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919-965),公元934至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贊,生於太原。後蜀開國國君孟知詳第三子,為兩川節度行軍司馬。知詳病,他監國,後嗣位。據宋人張唐英《蜀檮杌》載:“蜀末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世一般認為孟昶所題上述聯語,是迄今史書中所見最早的春聯。

*雄辨七扁尼父志7;清詩五字杜陵稱8。

注釋:7見注1。 8唐代詩人孟浩然(689-約740),襄陽人。其詩與王維齊名,時稱“王孟”。所作詩多寫山水景物及隱居或羈旅生活,為李白、杜甫等人所稱讚。有《孟浩然集》。

*篤生周世季;私淑聖人門9。

注釋:9孟子廟聯。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10。

注釋:10孟浩然詩聯句。

*鄒嶧雄風,塞兩間正氣11

注釋:11見注1

兄弟美質,獲雙珠令名12。

12南朝宋會稽太守孟頭,字彥重,孟昶之弟。昶頭弄美風姿,時人謂之“雙珠”。 。

孟軻

始祖:孟軻,字子興,生周烈,王四年魯共公五年巳酉歲四月初二日寅時

摘自孟氏世家族譜6卷首

,民國37年,二義堂,10冊 1.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西誼裕潘記,嘉惠馨蘭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郁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2.摘自:孟氏世家族譜6卷首,民國37年,二義堂,10冊 合族宗派: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 新派:興毓傅繼廣,昭憲慶繁祥 續派: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史孟麟

明朝理學家。他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參與東林書院講學。

趙孟堅

(1199-1264)宋宗室。居海鹽,字子固,號彝齋居士。理宗寶慶二年進士。為湖州掾,入轉運司幕,知諸暨縣,以御史論罷歸。起為嚴州守。工書畫,善以水墨白描繪水仙、梅蘭、竹石。有《梅譜》、《彝齋文編》。(《圖繪寶鑑》卷四《宋季忠義錄》卷一四)。 趙孟頫 元代傑出書畫

簡介

孟氏自孟子到孟寧,四十五代大都單傳,從五十代起,孟氏族入開始有意識地在同輩兄弟取名時採用同一個字,來表明代系,也便於識別、記憶。從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輩字分別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並不嚴格,特別是經過元、明易代之亂,族人四散流徙,給子弟取名時不可能循規蹈矩。

亞聖殿亞聖殿

孟氏按行輩起名始於明代,朱元璋對孔、孟後裔格外優禮。賜給祭田、免除徭役,從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算起,孟子後裔開始授世職。當時,立了“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十個子輩;明末,又立了“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個字輩。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譜時又立了“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十個字輩。民國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二十個字輩,並咨請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

這樣,從孟軻到孟繁驥共經歷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輩共105代。

56~65代: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

66~75代: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76~85代: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孟氏行輩孟氏行輩

【註:後來,為了避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之諱,改“弘”,為“宏”,

為避清世宗(雍正)愛新覺羅胤禎之諱,改“胤”為“衍”。】

孟氏族譜要求族人嚴格遵照字輩起名,否則不能入譜,只作“外孟”處理。明代以來,孟氏族人遵從族規,十分講究上下尊卑關係。平時孟氏族人見面,總要詢問對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輩的?”,就是指系何字派。還有的問“多大的?”“幾世的”,就是指系孟軻的多少代孫。如對方回答不上來,不僅自己感到羞愧,而且也會被對方恥笑為數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對此都十分重視。

起源

中國的孟氏,發源於春秋的魯國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應該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 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另外,春秋時期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衛國,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約在今天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這樣推溯起來,其始祖同樣是周文王。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孟氏家族的始祖是周武王姬發,也可以說孟氏是周武王的後代。只不過孟姓起源於西周姬姓,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周文王之子,姬發所以,孟姓就要以孟為家族有自己的《孟子世家譜》擺放自己的位置,天下的孟姓人士統統是一家。

從孟軻至以後的二十代均為單傳,他們是孟軻-仲子-睪-寓-舒-之後-昭-但-卿-喜-鎡-興-嘗-展-戫-敏-光-康-宗-揖-觀,孟觀即為孟軻的第二十代孫。觀生二子,長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長子曰懷玉,次子曰龍符,他們是孟軻的第二十三代孫。從孟懷玉以下十代,即孟軻的第三十三代孫又均為單傳,即懷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誼-詵-大融-浩然。浩然即是唐代大詩人孟浩然,他是孟軻的第三十三代孫。孟浩然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長子云卿又生二子,長子曰簡,次子曰華,他們是孟軻的第三十五代孫,但孟簡、孟華均無後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孫子—孟郊(唐代大詩人)之子孟常謙作為孟軻的第三十六代繼承人。孟常謙生二子,長子曰遵慶,次子曰元陽。遵慶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長子曰方立,次子曰方遷,他們是孟軻的第三十九代孫。從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為單傳,他們是方立-承誨-漢卿-貫-昶-公濟-寧。這時正值唐代以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因戰亂不斷,孟公濟攜全家避亂于山東。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被派到兗州為官,孟軻的家鄉鄒縣正好在他的管轄區內,孔道輔認為,孟軻在儒家學派中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思想,貢獻最大,應當大加褒揚,於是,他到處尋找孟軻的後代,終於找到了孟公濟的兒子孟寧。孔道輔積極籌劃在鄒縣大修孟子廟,並派專人管理孟軻的祭祀活動。他還積極向朝廷舉薦孟軻的後代為官。從此,孟軻才開始享受祭祀,其後代子孫也開始受到朝廷的封賜,孟子的社會聲望從宋代開始才逐漸提高。孟寧被朝廷封為迪功郎、鄒縣主簿、主祀事等職,孟氏族人都把孟寧稱為 “中興祖”,即孟氏家族從此又開始興旺發達了。

孟子後裔自四十六代,即中興祖孟寧的兩個兒子,長子孟存,次子孟堅,經過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輩,總計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誠、克昭、克威、克珏、克寬、克尹、克繼、克緒、克縉、克綸這十一支有傳人。這十一支即劃分為十一派,孟子後裔自“克”字輩傳到五十六代“希”字輩,總計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淵、希源等22人有傳人。其他11人失傳。這二十二支就劃分為二十戶。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長子為大宗,奉祖先祀,其餘的為小宗。(孟寧生二子,長子曰存,次子曰堅,長子孟存留在家裡守護孟軻的林廟,主祀事,次子孟堅被朝廷委以徐州知州。孟存生二子,長子曰況,次子曰海。況生一子曰彬,彬生二子,長子曰澄,次子曰沂。澄生一子曰德成,德成生三子曰述祖、光祖、榮祖。述祖生四子,曰惟清、惟忠、惟敬、惟信。惟清生之平,之平生三子,曰思春、思溫、思潤。思春生克剛,克剛是孟軻的第五十五代孫。這時,已是明朝天順年間。克剛無子,不得不以孟堅的第九代孫孟克仁的長子孟希文為繼承人,因而孟希文則為孟軻的第五十六代傳人。)

《孟子世家譜》明確記載了“分派以十一,別戶以二十”,這“十一派”、“二十戶”的孟氏後裔,是孟子的嫡傳子孫。至今孟氏族眾對自己的“戶”屬輩分也比較重視,都能如數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擺正自己的位置。

孟軻從第五十七代起人丁興旺,孟希文生四子,長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長子曰彥璞,彥璞生二子,長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長子曰宏略,宏略生聞玉,明朝天啟年間(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於戰事,這時聞玉年幼,於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譽的兒子聞璽為孟軻的第六十二代繼承人,這時,已是清初順治年間。孟聞璽生三子,長子曰貞仁,貞仁生八子,長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長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長子曰興銑,興銑是孟軻的第六十六代孫,這時已是清康熙年間。興銑生毓瀚,毓瀚無子,由興銑的二弟興錞的兒子毓累為繼承人,他是孟軻的第六十七代孫。毓累生傳槤 ,傳槤生四子,長子曰繼 烺,繼烺生廣均,廣均生四子,長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長子曰憲泗,憲泗生三子,曰慶桓、慶榕、慶棠。因慶桓、慶榕均無子,故由慶棠之子繁驥為孟軻第七十四代傳人。孟繁驥於一九三八年去台灣,一九九0年在台灣病逝,享年八十三歲。由此可知 廣 字輩是孟軻的第七十代孫,昭 字輩為七十一代,憲 字輩為七十二代,慶字輩為七十三代,以下依次類推。

世系

傳疑時期

世祖黃帝

世祖玄囂

世祖蟜極

世祖帝嚳

世祖后稷

夏至春秋時期

此前一段世系失考

三十八世祖不窋

三十七世祖鞠

三十六世祖公劉

三十五世祖慶節

三十四世祖 皇仆

三十三世祖 差弗

三十二世祖 毀隃

三十一世祖 公非

三十世祖 高圉

二十九世祖 亞圉

二十八世祖 公類

二十七世祖古公亶父,周太王

二十六世祖季歷,周王季

二十五世祖周文王

二十四世祖周公旦

二十三世祖魯伯禽

二十二世祖魯煬公

二十一世祖魯魏公

二十世祖魯獻公

十九世祖魯武公

十八世祖魯懿公

十七世祖魯孝公

十六世祖魯惠公

十五世祖魯桓公

十四世祖 孟慶父,共仲,魯三桓之長,初稱仲孫氏,後改稱孟孫氏、孟氏

十三世祖 孟敖,孟穆伯

十二世祖 孟轂,孟文伯

十一世祖 孟蔑,孟獻子

十世祖 孟速,孟莊子

九世祖 孟羯,孟孝伯

八世祖 孟玃,孟僖子

七世祖 孟何忌,孟懿子

六世祖 孟彘,孟武伯

高祖父 孟捷,孟敬子

曾祖父 孟墓

祖父 孟敏

父 孟激,孟孫激:字公宜,配仉氏仉氏為邾國宣獻夫人;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國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啟聖祠,稱先賢;清雍正元年改祀崇聖祠

始祖,孟子始祖,孟子

1世 孟子(

即孟軻,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字子輿,華夏族,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他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2世孫(兒子) 孟仲子,北宋鄭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3世孫(孫子) 孟睪,鄒之處士,隱居不仕,好靜、多智慮,容貌俊儀,通五經,美詞章

4世孫(曾孫)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樸,不驕侮人,善於與人交往,治家有道

5世孫(玄孫)孟舒,字子懷,漢朝雲中牧

6世孫 孟之後,隱居不仕

7世孫孟昭,漢朝博士,博覽經史,問貫古今

8世孫 孟但,漢朝太子門大夫,精易道

9世孫 孟卿,漢朝淮陽太守、太傅

10世孫 孟喜,字長卿,漢朝郎官

11世孫 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2世孫孟興,漢朝尚書郎

13世孫孟嘗,字伯周,漢朝徐令、合浦太守

14世孫 孟展,字君城,不仕

15世孫 孟戫,東漢濟陽太守、太常、太尉

16世孫孟敏,字叔達,東漢新郡太守;博學能文,有荷甑墮地不顧事

17世孫孟光,字孝裕,東漢講部史;蜀漢拜議郎、符節令、屯騎校尉、長魯少府、大司農

18世孫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騎侍郎,弘農太守,典農校尉,渤海太守,給事中,散騎常侍,中書令,封廣陵寧侯

19世孫孟宗,字恭武,孫吳永寧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筍”之事

20世孫 孟揖,晉朝廬陵太守

21世孫孟觀,字叔時,晉朝殿中郎、黃門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2世孫孟嘉,字萬年,晉朝安西大將軍長史,江州別駕,生二子:孟懷玉、孟龍符;性無苟合,言無夸衿,為時所重

23世孫孟懷玉,晉安帝時封鄱陽縣侯,後為陽豐縣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將

24世孫孟表,字武達,南齊馬頭太守;北魏輔國大將軍、南兗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陽縣伯,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平西大將軍

25世孫孟斌,北魏右丞相

26世孫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將軍、光祿大夫、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

27世孫 孟恂,字修仁,北魏東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師、太子太傅、車騎大將軍

28世孫 孟儒,字敬業,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齊文宣帝除中書舍人、東郡太守、廣平太守、太中大夫、衛將軍

29世孫孟景,隋煬帝時為膺揚將軍

30世孫 孟善誼,隋朝河內通守

31世孫孟詵,唐朝鳳閣舍人、春宮侍郎、相王召為侍讀、同州刺史

32世孫 孟大融,唐玄宗屢召不仕,後隱居於王屋山

33世孫孟浩然,唐朝詩人,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生二子:孟雲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謙的祖父)

34世孫孟雲卿,字宜甫,唐朝校書郎,與詩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簡、孟華

35世孫孟簡,字幾道,唐朝倉部員外郎、諫儀大夫、常州刺史、戶部尚書、御史中丞、山男東道節度使

[注:孟簡、孟華均無後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孫子,即孟郊(唐朝詩人)的兒子孟常謙作為孟軻的第35世孫]

36世孫 孟常謙,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禦兵馬使,生二子:孟遵慶、孟元陽

37世孫 孟遵慶,旨召不仕

38世孫 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韓文公雲:年少,禮甚嫻。手持問一編甚鉅。退披其編以讀之,盡其書無有不能。其所與友盡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遷

39世孫孟方立,唐朝昭義節度留守

40世孫孟承誨,後晉太府卿

41世孫孟漢卿,後周左羽林大將軍

42世孫孟貫,不仕,工於詩詞,主奉祀事

43世孫孟昶,隱居不仕,主奉祀事

44世孫 孟公濟,少勵高行,不樂仕進,避契丹之亂,藏譜於屋壁,隱居東山而終

45世孫孟寧,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輔守兗州,訪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陽,又於鳧村訪得四十五代孟寧,推薦於朝,拜迪功郎、鄒縣主簿。率領族眾,修編祖譜,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復興,無廢缺現象。孟氏後裔尊為中興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堅

46世孫 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況、孟海

47世孫 孟況,宋朝魚城教諭,主奉祀事

48世孫 孟彬,宋朝臨沂縣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9世孫 孟澄,仕為滕縣尹,主奉祀事。

50世孫 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時復其家;仕嶧州知州,為族長,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榮祖

51世孫 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2世孫 孟惟清,主奉祀事

53世孫 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溫、孟思潤

54世孫 孟思春,主奉祀事

55世孫 孟克剛,主奉祀事,無嗣

56世孫孟希文,字士煥,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孫孟堅的第九世孫孟克仁的長子,1451年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職自此始

57世孫孟元,字長伯,1489年承襲世職,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襲世職)

58世孫 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兒子,1523年代襲世職

59世孫 孟彥璞,字朝璽,1567年承襲世職

60世孫孟承光,字永觀,1601年承襲世職,長子孟宏略(其子孟聞玉)

61世孫 孟宏益,字振揚,1623年代襲世職;孟聞玉長大後即讓職,朝廷改封孟宏益為錦衣衛千戶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譽,生一子孟聞璽,孟聞璽生孟貞仁]

62世孫 孟聞玉,字尤甫,1629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3世孫 孟貞仁,字靜若,1644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4世孫 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5世孫 孟衍泰,字懋東,1740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6世孫 孟興銑,字起輝,未承襲世職

67世孫 孟毓瀚,字鍾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無子,由孟興銑的二弟孟興錞的兒子孟毓累為繼續人;孟毓累生孟傳槤]

68世孫 孟傳連,字國摸,1780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9世孫 孟繼烺(lang),字型耀,1815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70世孫 孟廣均,字京華,乙酉科舉拔貢,戊子科舉人;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欽加主事銜,晉員外郎;先後創建或修復了廟、府、林、孟母斷機堂及廟戶營三遷祠等古建築群;並支持修纂了《重纂三遷志》、《孟子世家譜》;為我們今天能看到孟廟、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對研究孟氏家族的興衰成敗、沿革變遷等方面資料,均做出來了重大貢獻

71世孫 孟昭銓,字伯衡,1874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72世孫 孟憲泗,字法魯,光緒年間承襲世職,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慶桓、孟慶榕、孟慶棠

73世孫 孟慶恆,字頌武,因早卒,未能承襲世職,由弟孟慶棠(字澤南)於光緒20年代襲世職;至光緒31年(1894年)正式承襲;1935年由“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改稱為“亞聖奉祀官”

74世孫 孟繁驥,字雪生,1939年承襲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灣,1990年在台北病逝

孟子第七十五代嫡孫孟祥協孟子第七十五代嫡孫孟祥協

75世孫孟祥協

,1990年接任“亞聖奉祀官”,現居台灣

修譜

孟氏歷次修譜情況:

元朝:

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孫孟祗祖續修家譜。

泰定年間(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將“孟氏宗支圖”刻於碑上,藏於孔廟。

明朝:

弘治年間(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詳細考證了孟氏歷代世系,也刻石立於孟廟。

萬曆年間(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續修族譜。

天啟二年《1622年),六十二代孟聞鉦組織孟氏族人共同捐資續修族譜,刊印後分發各戶,以便於日後“認祖歸宗”。

清朝: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衍泰修編了一部較為完整的族譜,分送族眾。

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衍泰重校《三遷志》。

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繼(山亠日)主持續修族譜。

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七十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主持纂修《重纂三遷志》。

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主持續修了《孟子子世家譜》。

孟氏族譜規定,續譜之時要將舊譜繳入譜館,一旦新譜修成,要將舊譜銷毀,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譜已經沒有了,傳世的只有《道光譜》、《同治譜》兩種木版刊印本。

《道光譜》收錄了孟寧、孟潤、孟衍泰在前幾次主持修譜時所寫的舊序,孟繼告為之作了新序。全譜總計六冊、十四卷。

《同治譜》總計六冊、十五卷,由孟廣均作序,收錄了五篇舊序,在內容與編排上,和《道光譜》大致相同,該譜是孟府內保存最為完備的孟氏族譜。

《三遷志》為志孟之書,書名取意於孟母三遷,既是孟氏族譜,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種專志,以志為主,志牒相兼。創修《三遷志》的是明朝沂州道僉事、八蒼溪人史鄂。

《三遷志》始修於明朝嘉靖年間,最後修於清朝光緒年間,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會名流,前後共編修6次,多以三遷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緒本。

家譜

在華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謂的“通天家譜”,這四姓就是孔、孟、曾、顏。這四家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曾參、顏回四大聖賢,四家所用的字輩千百年來完全相同。

這四姓始祖,古往今來,皆以聖人尊之。至聖為孔子,孟子被尊為亞聖,他是孔子之再傳弟子,而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均是孔子的嫡傳高足。

孔孟顏曾四姓在現實世界雖沒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卻以“斯文在茲”的信念為後世中國人建立了一個精神家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