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墳

孝子墳

人們公認且敬思的孝子其歿後葬身之墳,稱孝子墳。全國著名的有溫州順溪孝子墳和松江祝家港孝子墳等。

溫州順溪孝子墳

孝子鄭克興墓

墓在溫州市平陽縣順溪,屬南雁盪山西境。

在中華大地重建社會道德的今天,崇尚且張揚孝道是重要內容之一。游溫州南雁盪山順溪,不得不提孝子鄭克興墓。鄭克興,清代平陽縣嶼邊人。一生悽苦,幼失怙恃,為老人鄭世啻所收養,及長,知恩圖報,勝過人家骨肉親生。後在一次上山勞作時,不幸發生意外身歿。其可貴孝行深感世人,墓地是順溪人施捨的,教育家陳少文先生為之安葬,並請平陽縣知事張朝輔題孝子墓碑,並特鈐“平陽縣印”於碑陽上部(此對考古有特別意義)。詩云:“嘉身玉碎哀千里,還養烏情誰可比。義地一區昭世人,知恩不必親生子。”(見《南雁盪山古今詩抄》,詩聯文化出版社;陳志歲《江南靖士詩稿·題孝子鄭克興墓》)讀來催人淚下。

孝子鄭克興傳

《孝子鄭克興傳》原文:

鄭克興(約1856-1911),孝子也。清鹹豐間生於溫州府平陽縣山門鄉嶼邊村,宣統三年卒。幼失怙恃,同村貧鰥翁鄭世啻收養子之。居小草屋,父子相依為命。及長,以本村生活無著,乃攜父外出謀生,止順溪。先與陳族第四份少文家炊灌,後為中街同和水作店傭工。期間,蒙主人可,每持給餐大米飯至父所堅兌番薯絲飯以啖;顧主供可口點心,輒轉與父。四季晚歇回家也,秋深不忘為父加衣;春來能慮為父修趾;夏則為父扇涼驅蚊,擦篾簀務求潔凊;冬則為父正枕溫席,拽棉被以期周實。霜凍天,迨父就床,先暖父之雙手而後抱父雙足對頭陪寢。月累月,年復年,鹹如是。性溫恭,處方和洽,工餘助人,從不受酬。
家,低微也,然不乏昏定晨省之狀;孝子不匱,廣令他地寵兒羨儀。噫!悽苦身世,執合古義,北港懷韙,南浙思良。一日進山勞作,不幸墜崖身歿。
噩耗四聞,八方哀慟。陳少文感其孝行,為之丐山營域,區處後事,並請縣知事張朝輔為題“孝子鄭克興之墓”碑,特鈐“平陽縣印”於其上。冢在順溪沙潭北岸。
贊曰
嘉身玉碎哀千里,還養烏情誰可比。[注]
義地一區昭世人,知恩不必親生子。
妻五十丈王氏,息男一。
癸巳年冬月邑後世陳志歲撰

[注][1]還:報。[2]妻(qì):娶女為配偶。

《孝子鄭克興傳》碑《孝子鄭克興傳》碑

松江孝子墳

皇帝題旌

西邊豎塊石牌,上刻“蘆墓芳蹤”,為松江府知事黃某所題:東邊也有塊石,有“天下之民學其樣也”的題詞,為明神宗皇帝所題,小小一個墳,為何駕勞皇上呢?

相傳很久以前,墳墩西祝家港東有條東西向的小港,叫西竺港。西竺港有四隻浜斗,浜里長滿了菏花。每年夏季,荷花吐艷,景色美麗。在荷花池中間,有一座小庵。小庵東有座三開間房子,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俞氏夫婦。俞氏夫婦婚後膝下一直無子女,直到第二十個年頭,俞氏懷了孕。誰知一懷就是三年,才生下一個大頭大耳的孩子。俞氏夫婦請了鄰村的秀才給孩子起了個吉利的名字叫“肇初”。

孝子墳孝子墳

歷史

肇初十歲時,父母已過五十了,他們看到別人家想方設法弄錢叫兒子讀書,於是也想請位先生。肇初體諒家境貧窮,硬是不肯,辛勤耕作,孝敬父母,鄉間廣傳美名。

肇初二十五歲那年,母親終於病倒了。為了給娘治病,他把一間房子也賣了。但雪上加霜,娘病沒好轉,爺也病倒了。肇初只好變賣家產。

他白天加倍下田耕耘,夜裡還要服伺雙親、編制筐籮。從替父母捧茶餵飯、擦澡換衣到煎湯餵藥到揩痰倒屎。照料十分精細。

母親先死,不出頭七,肇初的父親也死了。他在墳旁搭了個草棚,白天外出耕作,夜裡向陪伴雙親陰魂。就這樣,他不婚不娶,孑身一人守墓守了五十個春秋。雙親墳前,香菸不斷,雜草不生。每逢祭奠時節,肇初號陶大哭,象剛死去雙親一樣,直到年老仍不肯遷出。鄉親們很受感動,呼籲朝廷旌表。

後來,肇初也死了。村上人就在盛家浜邊上把他與雙親葬在一起。下葬那天,已值初秋,浜斗里一夜之際開滿了荷花,有七十五朵,沒有一張綠葉相托。為啥?這位孝子正好七十五歲,沒有後代。從此,浜里菏花只長菏葉,再也不開荷花了。

隔了幾年,事情傳到了松江府內,又慢慢傳到了京城,明神宗皇帝派差人來察訪後,題了這

八個字。二塊石碑到公社化時才被廢,而孝子墳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