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發現

存在之發現

《存在之發現》的主題是探討經典的存在主義思想與精神分析的關係,具體說是討論克爾凱郭爾、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觀點的結合,闡明心理學和存在主義所關注的相同問題及其整合觀對人類生存境況的更好理解。該書是存在心理學和存在心理治療最簡明、最權威的導論性著作,其中包括羅洛·梅關於這一主題的最精闢和最深刻的論述。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羅洛·梅(1909—1994),美國存在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1930年獲得奧柏林學院文學學士學位,1938年獲得紐約聯合神學院神學學士學位,194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懷特研究院和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長期工作。獲得過美國心理學會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出貢獻獎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的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等獎勵。出版了《諮詢的藝術:如何給予和獲得心理健康》、《焦慮的意義》、《人的自我尋求》、《愛與意志》、《權力與無知:尋求暴力的根源》、《創造的勇氣》、《自由與命運》、《存在之發現》和《祈望神話》等20多部著作。

編輯推薦

羅洛·梅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美國。開創了以探討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存意義為主題的美國存在心理學及人本主義心理學中主張自我選擇的研究取向。他的20餘部專著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帶給現代人深刻的精神啟示。

目錄

第一部分原理
第一章心理治療的基礎
第二章赫琴斯夫人的案例
第二部分文化背景
第三章存在心理學的起源與意義
第四章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是怎樣從相同的文化情境中產生的
第五章克爾凱郭爾、尼采與弗洛伊德
第三部分對治療的貢獻
第六章存在與非存在
第七章本體論的焦慮與內疚
第八章在世存在
第九章世界的三種模式
第十章關於時間與歷史
第十一章超越即時情境
第十二章關於治療技術
索引
譯後記
……

文摘

第一章心理治療的基礎
儘管存在取向成為歐洲精神病學和精神分析中最為顯著的取向已經有20年的時間,但實際上它在美國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為人所知。從那以後,我們當中就有一些人開始擔心,它可能被某些季刊炒得過熱了,尤其是在國家雜誌上。但是尼采的一句話使我們得到安慰:“一項運動的首批追隨者是不會有反對意見的。”
在美國,對於存在治療有相互矛盾的兩種態度,即與其產生共鳴和對其感到厭惡、反感。一方面,這種取向與我們美國人的性格和思維有一種深切的潛在共鳴。例如,它非常類似於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對經驗的即時性、思維與行動的統一性以及決定與承諾之重要性的強調。另一方面,這個國家的一些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對這種取向有著強烈的敵對態度並感到徹頭徹尾的憤怒。後面我將深入分析出現這種矛盾的原因。
在本書中,我寧願成為存在主義者,並根據我自己作為一個人和一位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從業者的體驗進行直接的論述。在撰寫《焦慮的意義》時,我有一年半的時間是在肺結核療養院的床上度過的。我有大量的時間來考慮“焦慮的意義”這個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