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廟

孔氏家廟

“孔氏家廟”,區別于山東曲阜以及各地的“孔廟”或“文廟”,家廟祭祀的是孔子的後代。主要指山東曲阜的北宗孔廟和浙江衢州的南宗孔廟。

北宗曲阜孔廟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占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孔府

西與孔廟為鄰,是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現在,孔府占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後為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大堂是衍聖公的公堂,內有八寶暖閣、虎皮大圈椅、紅漆公案、公案上有公府大印、令旗令箭、驚堂木、文房四寶等。兩側是儀仗,氣象森嚴可畏。七十二代衍聖公孔令貽的住宅和房內陳設保存完整。府內所藏歷史文物十分豐富。其中最著者為“商周十器”,亦稱“十供”,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清高宗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墒賜孔府。

孔廟

坐落在曲阜城內,其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

遊覽孔廟應著重遊覽中軸線上的奎文閣、十三碑亭、杏壇、大成殿及其兩廡的歷代碑刻。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裡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樑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孔林

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孔林對於研究中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喪葬風俗的演變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宗衢州孔廟

據史載,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孔子第48代孫襲封衍聖公孔端友背負孔子和亓官夫人楷木像,隨高宗趙構南渡,賜家於衢。此後,孔氏子孫在衢綿延,先後有六人被錫爵賜封,史稱“六代公爵”。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確認孔氏“寓衢者為大宗”,遂詔孔子53代嫡長孫衍聖公孔洙入覲,命歸曲阜襲封。孔洙以“先祖廟墓在衢”為由,讓爵於曲阜族弟孔治,並選擇在衢州永久定居。明正德元年,孔子59代嫡長孫孔彥繩復爵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由此,孔子後裔為南北兩宗,南宗即為衢州孔氏家廟。至今,孔子嫡裔在衢州已繁衍28代。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衢州孔廟實建於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占地約20畝,分孔廟、孔府兩個部分,坐北朝南,平面呈縱長形,建築分三條曲線布局:東軸線上有孔塾,進為崇聖門、崇聖祠(祀孔子五代先祖),更進為聖澤樓(又稱御書樓);中軸線上有孔廟大門,進為大成門,門內為甬道,更進為大成殿,左右為東廡和西廡;西軸線上有五支祠(祀孔氏五支祖先),進為襲封祠(祀孔氏南宗歷代翰林院五經博士),更進為六代公爵祠祀南渡後六代衍聖公),祠後為思魯閣(系衢州家廟的特色,閣上供孔子和亓官夫人楷木像,閣下立唐吳道子畫“先聖遺像”碑)。大成殿 建築雄偉壯觀,重檐歇山式結構,雙重飛檐中立有一塊豎匾,上書"大成殿"三字、以及“生民來有”匾額,為清朝雍正皇帝御書的仿製品。殿內正中是孔子座像,兩旁侍立著其子伯魚及孫子思像。橫樑上懸有十餘塊歷代帝皇御書匾額。殿前通道的東西兩側各有九間房子,叫"兩廡",掛供奉先賢的地方。東廡有中興祖玉像,西廡有孔端友像。

南宗婺州孔廟

金華古稱婺州,地處浙江中部,櫸溪村位於該市磐安縣大盤山北麓,古稱桂川、櫸川,四周群山環繞,山川秀麗,環境幽奇。孔氏家廟位於櫸川村中部,建於南宋寶二年(1254)。櫸溪孔氏始祖孔端躬原籍山東曲阜闕里,系孔子四十八代孔,自幼聰穎好學,登進士第,宣和三年(1121)授承事郎,任大理寺評事,持身潔白,讞獄恕平,吏畏其威,人懷其惠。宋建炎間,端躬及世襲衍聖公端友遭金亂扈駕南渡,後端友寓居衢州,端躬安家於婺之櫸川。據《櫸川孔氏家譜》載:“惟婺祖端躬公,官居大理事評事,乃由台抵婺至永之櫸川,見其山高水長,泉香土沃,棄華袞之榮而優遊自樂,屋於鐘山之下而成焉,此南北之所由分而三派之所自始也”。 宋寶二年,理宗追端躬功德,按衢州孔氏家廟恩例,在櫸川南岸杏壇園前建孔氏家廟,賜“萬世師表”金匾一塊(已佚)。宋朝以來“婺州南宗”與“衢州南宗”是獨立而並存的,歷代許多詔書、詩文、碑帖、墓志銘等文獻資料上,都要把南方孔氏後裔用寓居“衢婺”、“婺衢”,“衢祖端友公、婺祖端躬公”,“端友寓衢,端躬寓婺”等這樣的對等式文字來表述,是中國三大聖地之一。孔氏家廟坐南朝北,遙對金鐘山,櫸溪從前面環繞而過,整座建築以中軸線貫穿,由門樓、戲台、天井、前廳、穿堂及兩小天井、後堂組成。孔氏家廟建成後,在元、明時期由官府負責進行過較大維修,清初家廟毀於兵燹,現存建築為清末重建,但也保留了宋、元、明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

鄭州孔氏家廟

鄭州孔氏家廟,在今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南街路東。始建於北宋祥符年間,祀俸的是遷至滎澤的孔子後裔孔晃及其他的先祖。

目前通過丟遺址內殘留的兩通石碑考察,發現該廟曾多次重修,並屢遭破壞。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所立《重修家廟詳文》,僅存碑帽,記有文字的碑身已不知去向;另一通《建河南廣武原宣聖家廟碑記》碑,雖亦斷裂,但文字基本完好。內刻“孔氏之居滎澤也。自始也……”之句。碑文說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趙恆封泰山,過曲阜,謁孔子,賜孔氏後人錢帛,問孔子後人有無遷至外地者時,得知隨駕從行的參軍(宋代官職,為皇帝的軍事幕僚),孔晃為孔子後代,即令留守王羽騰在廣武為晃建家廟三間,並給田12頃,用以祭俸其先祖。

鄭州孔氏家廟在明弘治初年、嘉靖十四年(1535年)兩次重修,但均毀於兵燹。清代,也曾重修和擴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十年(1745年)二十八年(1763年)、四十一年(1776年)先後四次修葺、擴建,增設了前堂、大殿、照壁、欞星門、碑樓、戟門及東西廊廡等,使之成為當年滎澤縣境內規模宏大、殿宇櫛比、完整配套的大型標誌性建築,其影響波及滎陽等地。

鄭州孔氏家廟,幾遭破壞,加之年久失修,目前雖有數百平方米的院落,但僅存殘破大殿三門(不足100平方米),其他建築均已蕩然無存。院內的兩棵古柏、兩棵老構樹,至今仍枝丫繁茂,生機盎然。

福鼎孔氏家廟

位於福鼎市管陽鎮西坑村,建於清順治甲午年(1653),坐西北向東南,磚木結構,穿斗式,硬山頂,占地面積877平方米,建築面積706平方米,由大門,戲台、祠廳組成,祠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雕刻精美。1989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